當前位置: 首頁 > 專題專欄 > 繪畫 
倪瓚王蒙合作《鬆石望山圖》
發表日期:2014-08-30 15:16:00 來源:新民晚報 被閱讀[3175]次

     



  元代四大畫家中的倪瓚和王蒙,年齡僅相差幾歲,畫風卻大相徑庭:倪瓚的用筆簡率,墨色淡雅,構圖疏落,有其獨特的“三段式”;王蒙則用筆繁密,墨色蒼厚,構圖深遠,另有其特別的“長鬆高嶺式”。但兩人自相識後,時相切磋,詩文唱和,書畫互題,不失為文人間的美談。

  《鬆石望山圖》,縱119.9厘米,橫56.1厘米,紙本,墨筆,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由倪瓚畫,而後王蒙補足。這稱得上一次非常特別的“合作”:據圖上王蒙題記,他曾經畫了一幅這樣的畫給倪瓚,後倪瓚自畫了一幅,並題五言詩一首以“轉惠”“文伯友兄”——看來當時向倪瓚索畫者不少,他答應給人的畫,“屢約屢失期”。其後,文伯又將畫轉送了他人。王蒙是在友桔廣文齋中見到這幅畫的,“又為略加點綴,補其筆墨之未足者。複和東海(倪瓚別號)生韻題識畫端以正其事”。圖上倪瓚題詩:“獨坐古鬆下,蕭條遺世心。青山列屏幛,流水奏鳴琴。安得忘機士,與我息煩襟。幽情寄毫楮,跫然聞足音。”下署“辛醜四月”,時倪瓚60歲。王蒙見畫後,和其韻作詩:“蒼崖積空翠,怡我曠古心。飛泉落深穀,泠泠弦玉琴。塵銷群翳豁,鬆雪灑閑襟。清謠天籟發,如聆旬始音”。未署時日。我們可以從中感悟當時文人畫家之間的坦蕩,以及得畫者的互相“轉惠”,並無名、利之間的糾結。

  圖繪溪岸古鬆下,一士人倚坐在巨石上,眺望著對岸山景,山上有一泓清泉拾級而下,水聲潺潺,飛瀑四濺。士人身旁是一張古琴,一小童伺立其後。情景淡泊幽雅,正是文人向往的隱逸生活。圖中山石的勾皴,鬆秀淡雅,古鬆樹身高聳挺拔,枝幹虯勁,針葉堅挺,類乎倪瓚之筆墨,而圖下方山石的濃墨解索皴、擦、點,以及對岸山頭點垛的叢樹、山腳石廓的濃墨點擦,應是王蒙的手筆。兩人不同的筆墨風格,似乎並不影響合作,並沒有改變倪瓚畫麵的空靈、淡泊。王蒙的補筆,增益了草木的生氣和畫麵的層次感。全圖無論畫的筆墨,以及題字的詩、文、書法,都達到很高的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