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作為自源文字,從誕生之日起,便始終伴隨著漢民族的文化進程,在履行語言交際功能的同時,以其獨特的構型形式成為承載和傳播漢文化的工具。而漢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主體。
書法是審美藝術化的漢字。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中國傳統哲學,而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核心觀念——陰陽觀念在書法中體現得淋漓盡致,產生了剛柔、動靜、虛實、方圓、曲直、遲速、輕重、濃淡、潤燥、大小、疏密、離合、奇正、巧拙等一係列相對立統一的審美範疇。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書法堪稱中華傳統文化最凝練的物化形態。魯迅先生曾這樣評價:“中國的書法藝術是東方的明珠瑰寶,它不是詩卻有詩的韻味,它不是畫卻有畫的美感,它不是舞卻有舞的節奏,它不是歌卻有歌的旋律。”
因此,書法教育的意義不僅在於提高學生的書寫技能,還可以增強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認識,加深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拓寬其眼界,陶冶其情操,培養其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全麵提升其素質,從而為傳統文化文脈的傳承奠定基礎。
然而,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在我們國家的中小學裏,漢字書寫教育被長久地“邊緣化”。雖然,在教育部印發的課程和教育教學的有關文件中,始終把寫好漢字作為中小學教學的重要任務。但是由於寫字課不是必修課,學生的書寫水平對於升學的影響不大,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教、學雙方對漢字書寫的忽視在所難免,絕大部分中小學會“自降標準”,這些非硬性任務便很容易形同虛設。
近年來,隨著電腦的普遍應用,許多中小學要求學生掌握計算機漢字輸入技術,漢字書寫教育有被進一步“邊緣化”甚至被取代的趨勢。惡果也已經明顯顯現,年輕人的漢字書寫越來越生疏,患“電腦失寫症”的人也越來越多。一項對平常手寫時“提筆忘字”的情況進行的網上調查顯示:“好多字都不知道怎麼寫”的人數占45.2%;“稍微想一下就能記起來的”占41.2%;“基本上沒有忘”的僅占13.6%。甚至有人感慨“好好的一手字被電腦給廢了”。連自己的母語漢字都寫不好,甚至不會寫,更不用說中國書法藝術了。
“想讓中國衰微,不是寄托在幾代後的年輕人,而是讓中國漢字漸遠其使用環境。”此言不是聳人聽聞,而是近代西方政治家提出的別有意味的話語。對這一惡意設想,如果我們不加以警惕,不是沒有轉化為現實的危險。當國人越來越習慣地以敲打羅馬拚音字母來代替橫撇豎捺的一筆一劃,越來越多的人對手寫漢字感到力不從心時,漢字作為文化傳承工具的價值便已大打折扣,我們的文化正麵臨一場危機。我們必須行動起來,拯救漢字,拯救我們的民族文化。而加強青少年漢字書寫教育,是化解這場危機的有效途徑。在同屬於“漢字文化圈”的日韓等國,也曾發生過“手寫體的詛咒”,他們都是通過普及和加強書法教育,解決了“提筆忘字”的難題。
中小學生時間有限、精力有限,對於增設課程的確需要持慎重態度,但是對於意義重大的課程,則必須要安排。體育鍛煉關係到孩子們的體質健康,因此,溫家寶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保證中小學生每天一小時校園體育活動。同理,事關漢字興衰的漢字書寫訓練,也不應該簡省。
更何況,書法的特質也決定了它有著其他藝術學科不能代替的作用。中小學生練習書法不僅不會影響其他學科的學習,而且可以緩解學習中所帶來的緊張情緒和壓力。通過學習書法可以讓孩子們克服粗心馬虎、躁動不安、態度隨便等不良習慣,養成善於觀察、細致認真、沉著冷靜等好品質,由此可能會促進其他課業成績的提高。這在廣東一些開設書法課程的學校已經被實踐所證明。而心性的修煉對一個人的影響是長遠的,在孩子們走出校園,步入社會以後還會發揮良性作用。
此外,書法還有祛病強身、延年益壽的功效。作書時,講究排除雜念,講究手、腕、臂、身的協調,講究調息、呼吸、練氣,能調和氣血,平衡陰陽,調節身心。這一點已經被現代醫學所證實。古往今來,大書法家多享長壽。在古代,人們壽命普遍偏低,所謂“人生七十古來稀”,然而,隋時智永和尚活了近百歲;唐代歐陽詢、虞世南、柳公權都活了80多歲;明代文徵明89歲,近現代梁同書92歲,於右任86歲,蘇局仙、孫墨佛等更上了百歲高壽。現代社會,競爭激烈,中小學生課業也十分繁重,身體健康十分重要。練習書法既能提高人文素質,修身養性,又有健身之功,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
對此,我提出幾條具體建議:
一、加強對書法教育重要性的認識。
教育主管部門和中小學的管理者要對加強青少年書法教育在傳承傳統文化和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實現民族偉大複興方麵的重要意義有深刻的認識。要改變急功近利的態度,在應試教育轉變為素質教育這個根本問題上多下功夫。這樣才能帶動教師、學生和家長觀念的轉變,使書法教育獲得各方麵真正的重視,如日本一樣,成為“國魂教育”的一部分;使學生們能發自內心地熱愛書法,將練習書法化為自覺自願的行動。
二、改變以往將書法課歸入美術課或語文課的做法,開設專門的書法必修課,保證每周至少一節。
要根據2002年《關於在中小學加強寫字教學的若幹意見》製定詳細的實施細則定期對課程安排、師資配備、教學效果等進行檢查考核,將學校的書法教育水平作為評估學校教學水平的一個方麵。
三、適當增加傳統書法的實用性。
1.恢複書法獲獎高考加分製度。由國家有關部門出麵,組織省級和國家級書法比賽,比賽中獲得一、二、三等獎的選手可以在高考中獲得不同額度的加分。
2.舉辦各種活動、儀式,創造氛圍,激發學生對書法的興趣。可以將每年9月的第一周設為中國書法周,在此期間,學校集中開展書法普及活動,邀請社會書法團體進校園,和學生們進行互動交流;可以參考日本每年春天的“開筆儀式”,舉辦一些具有紀念意義的儀式,如要求學生畢業時用毛筆寫畢業留言,高中生舉行成人儀式,用毛筆寫成人宣言。
3.教育部門對學生書寫提出具體要求。對於人文學科的作業,要求學生用手寫的一定要達到一定比例,並且嚴格對書寫質量的要求。此外,對機打還是手寫不作要求時,對手寫的作業,應該適當加分。
四、教育部門應該組織專家,深入研究,編寫科學實用、又生動有趣的教材。
書法教育要適應中小學生的學習規律和接受特點,還要注重提高學生的文化底蘊與審美素養。從教學提綱到每堂課的實踐,把中國書法課置入中華文化的大背景之下。不但要教技法,也要教文化與曆史;教握筆、運氣,更教中國的辯證哲學觀;教漢字的書寫規律,更教中華文化的美學觀念,讓學生在課堂中一步加深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
五、加強書法師資力量的培養。
師範類院校和綜合類大學藝術院校必須開設書法專業,綜合類院校中文係也要開設書法課程,並要求學生在畢業時達到一定的書法水平,以擴充中小學正規的書法師資隊伍。教師在招聘和實行資格考核之時附加書寫考試,特別是語文教師更應該嚴格要求。這是一項大工程,效果顯現有待時日。在此之前,教育行政部門和教育機構應該組織中小學書法師資的培訓,也可以考慮利用各級書法協會等團體的力量組織書法師資培訓,作為應急之策。
當今世界,文化越來越成為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一個民族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弘揚中華文化,既是國家全麵發展的重要內容,更是中華民族複興的必要條件。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對青少年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具有重大戰略意義。漢字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而今,卻在傳承方麵遭遇阻隔和斷層,這不僅是漢字的危機,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危機。作為文化工作者,我們焦慮,我們不安,我們大聲疾呼,要重視漢字書寫,要切實有效地深入推進全國中小學生書法教學工作,守衛住我們的文化命脈,讓中華文化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來源:中國藝術報 蘇士澍為全國政協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