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訪談 
摭談“金山嶺長城杯全國書法展”
發表日期:2014-08-25 10:23:00 來源:中國書法家協會 被閱讀[2349]次

 
“金山嶺長城杯全國書法展”評選工作順利完成。本人作為監委,參與全過程。這裏談一談我個人的所見、所聞、所感。
這次書法展收到應征作品近12000件,是近年同類書法展中收到作品較多的一次,僅2個多月時間,突破萬件,實屬不易。
來稿數量地區不平衡,有一些近些年參展高手沒有投稿,雖然入展作品、獲獎作品比較整齊,藝術水平有些提高,也發現了新人佳作,但罕見特別令人震撼的力作。這也是正常的,書法藝術的發展,常態是漸進式。有一種情況給我印象很深,來稿中有相當多的作品缺乏基本功。書者的學書熱情應該鼓勵,但正確的引導也應該跟上來,基本技法的培訓和社會的書法藝術的普及工作,任重道遠。書法熱熱鬧鬧,也有隱憂,就是公眾、愛好者不甚了解書法藝術的基本要領。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評選。完全按規則操作,任何個人都沒有特殊,評委的評選權都關在規則的籠子裏。評委都能盡職盡責,講大局,不徇私情。監委全程監督,監督到位。評選真正體現了公平、公正、公道的原則。
首先,杜絕了“東道主現象”,承辦單位盡了東道主之責,但沒有東道主之特權。東道主沒有安排評委、監委,這是一個新起點,效果良好,我覺得以後應當堅持。
其次,調整完善了一些細則,更合理、更公平、更切合實際。比如說,對投稿中的代筆抄襲模仿等頑疾采取一些措施,絕不姑息。又如,細化落實初選的複評環節,保證凡是淘汰作品必過兩關,初評組評和複評組評,兩組評委評定,防止一個組評委可能出現的誤差,盡量避免有遺珠之憾。再如,增加一個專門挑錯把關的環節,半天時間所有評委監委都來做“惡人”,有相當一部分超尺寸、錯別字、文不對題、文理不通的作品出局,其中不乏書法水平相當好、甚至有可能獲獎的作品,令人惋惜心痛。僅錯別字這一項出局的作品就有30多件。當然,錯別字現象遠不止這個數目,評委也綜合考慮書法藝術水平與文化素質的現狀,也給予了一定的寬容。有一件作品寫得很不錯,但尾款最後一個字錯了,“鄉裏”的“裏”寫成了裏麵的“裏”,最後一個字,太打眼,自己判了自己的極刑,誰也救不了它,非常可惜。
第三,遇到特殊問題或出現疑議,充分討論,盡可能形成基本一致的合理意見,或者少數服從多數。對好幾件疑似代筆作品的及時處理就比較妥當。
時間有限,非常緊張,但還是次序井然。都盡心盡力,相互配合。這種評選規則、評選程序、評選操作,總體上是可信賴的。書壇要講風氣,最重要的是各種重要書法活動、重要書法展覽要樹正氣、辟邪氣。我覺得這次評選值得總結,調整完善,可以成為一種標杆,真正發揮好的導向作用。
這次展覽的作品真是異彩紛呈,花花世界取代了黑與白的世界。正式開展時一定會豔麗好看。我個人認為,這是美術化的一種表現,好看是好看,但遠離了書法的本色。我仔細觀察評選,評委還是關注書法本體,裝裱的新花樣、豔色彩,沒有起到什麼作用,有些不當裝裱款式還引起反感。要相信評委,也要相信自己。花裏胡哨的東西誘惑不了評委,對於作者自己,這是信心不足的一種表現,本體不夠,色彩來湊。
看全國展,可以看當前書法創作的某些動向。這次展覽一是呈現“三多三少”,小楷多而大楷少,章草多而草書少,小字多而大字少。二是總體上好奇尚技跟風的基本走向沒有根本改觀。
小楷頗壯觀,初評就上了50多件,密密麻麻的一板又一板,確有一些精致的作品,令人欣喜。不過風格還是那幾種,鍾繇、二王、明代名家、墓誌、寫經等等,越寫越精。在原路上寫小楷,難度劇增。古代書法史中資源太豐富了,不該老盯著那幾個峰尖尖。中楷主體是北碑,不算太少,功夫也可以。大楷太少了,較集中於寫褚遂良,也引人注目。
小章草也很壯觀,密密麻麻加做舊染色,多為學簡牘章草,古色古香,初評也上了50多件。這幾年這種小章草頻頻獲獎,刺激了書者的積極性。物極必反。簡牘小章草現在已高度擁擠了。它跟小楷還不完全一樣,觀眾如果不懂得草字法,不認得草書,那恐怕就成了一堆堆的亂麻。小草、小行書、小行草還不少,多為帖學一路的手劄式,筆法細致,氣韻流暢,能夠吸引評委的眼球。
大字草書的投稿不能說太少,經過層層過關所剩無幾了。草書難,大字草書是難上加難。手劄式草書,一些小毛病可以被忽略,一旦放大就一目了然,格外刺眼。雖然組織者也提出適當給予傾斜,結果還是很不理想。這是當代書法創作的一個長期的短板。要有鼓勵大字草書創作的措施,還要加強草書技法、藝術形式的研究。這一塊的研究太滯後了。
入展獲獎的作品一眼望去,小字多而大字少,不僅是楷書、草書,還有篆書、隸書、行書,涉及所有書體。同一個道理,大字容易露怯。這樣的全國展,沒有幾件壯觀的大字,確實看不過去。全國展應該有正大氣象。但是,投稿的目的很明確,最大限度的提高入展獲獎的幾率,降低出局的風險,選拔賽曆來如此。這次沒有為了遷就大展主題而破壞藝術底線,這是對的。鼓勵弱項,又堅持藝術底線,二者之間的拿捏恐怕是組織者、評委長期麵臨的課題。
好奇尚技跟風的基本走向是大環境使然,也不是短期可以解決的問題。可喜的是這次展覽做了一些調整。隻要堅持下去,不斷的調,就有希望。
最值得關注的是文化素質的問題。這樣一個全國展,在北京一家大型博物館展出,是向社會展示書法的形象,書法家的形象。可是我們作品的書寫內容很多都不可通讀。有的可能讓有文化的觀眾笑掉牙的。
這是一個書法展覽中老生常談的問題,老生常談的問題也要談。
首先是標題,像“古代詩文選鈔”這樣的特大號標題比比皆是。古代的詩文,浩如煙海,這種標題等於什麼都沒說。還有一些“古代書論選鈔”,也算大號標題。還有一個“師說文”,初看以為是“師-說文”,結果不是,是“師說-文”。韓愈的《師說》是名篇,人人知曉,為什麼要加“文”呢?難道還有“師說詩”嗎?畫蛇添足。還有“蘇東坡之詞選鈔”,為什麼要加“之”呢?加“之”不僅是畫蛇添足,還會引起歧義,“詞”這個文學體裁搞模糊了。標題是詩文的眼睛,也是書法作品的眼睛,應該亮起來,不該成為青光眼。
其次是款識。拚貼式裝裱,把款識全搞亂了,不知道哪是正文哪是題署。還有把單款貼在最前頭的,荒唐。還有一件看到了“ХХХ又記”,我前前後後找,沒有找到前“記”,恐怕是把標題中的題記當作一記了。還有一些現代漢語、半文半白的尾款,很可能是在網上抄的,錯漏加俗氣。自己要保護自己,搞不清楚的最好不要抄。
再就是正文。六尺篇幅的小字,搞“古代詩文選鈔”還得抄不少,有的看不到章法,一下子蘇東坡,一下子陶淵明、一下子李白杜甫,不分七言五言,不分絕句律詩,隨意抄寫。“古代書論選鈔”也是如此,蘇軾的,董其昌的,米芾的,孫過庭的,大雜燴。盡管是抄寫,我們還是要分分類,講一講文法。其實,古人做“選集”是非常講究的,哪些選,哪些不選,頗費斟酌。
再就是文辭錯漏,不檢查,不校對,一蹴而就。一篇上十句的片段,可以錯個三四句,太馬虎了。還有錯別字,最突出的是一對多的簡體字,倒回繁體就錯了,像“髪發”、“裏裏”、“餘餘”、“幾幾”、“範範”、“ 幹幹”、“曆歷”等等,一不小心就錯了。
這次評選,專設一個程序挑這些毛病,淘汰了不少。這給書者發出一個明確的信號,對書法作品中的文字內容的錯誤、錯別字不可心存僥幸。這次你可能有幸出錯還入選了,但下一次完全有可能成為致命傷。人們常說,細節決定成敗。我想補充一點,態度決定細節。
這次評選是成功的,相信展覽也會成功。這種全國展還有可改進的地方。一是要出重拳解決胡亂拚貼裝裱的問題,解決書寫內容文理不通的問題,要有規範,起碼要設立文體形製的底線,像這樣正文一種書體、一塊色紙,款識又是一種書體、又一塊色紙,完全不相關,再不能寬容了。壞文體的規矩,書法家沒有這個權利。我覺得,現在到了出重拳的時候了。二是學術介入,書法批評進來,最好是程序化的。書法批評一直是弱項,先讓展覽帶著書法批評一起走,發揮作用。有了書法批評,展覽就有了品頭論足的聲音,不是感覺的聲音,而是理性的聲音。
以上所述,主要憑現場感受的記憶,恐有不妥。最好還是在場,參觀展覽,直麵作品,相信每一個觀者都會有新的收獲、新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