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筆力”
廈門大學 鍾家驥
“筆力”也有稱“骨力”者。中國的書法論著,雖然在許多方麵眾說不一,但在以筆來表達“力”這一用筆的基本觀點上卻是一致的。由於書法家們的氣質、教養和經曆各異,形成了“力”的表現形式的多樣性、複雜性,創造了種類繁多的筆法。然而每一種用筆無不充滿著“力”的節奏與和諧。筆力既融彙於各家各派的筆法之中,又是超乎某一具體筆法之外的共通規律。它是構成中國書法形式美的決定因素之一,所以曆來都是實踐者所探求、理論家所研究的重要課題。
古往今來,無數傑出的書法家創造了多如繁星的藝術珍品。他們憑借那最簡單的一管毛筆,在表現內容與情感的同時,也譜寫了一曲曲豐彩多姿的“力”的樂章。
張旭草書狂放不羈,渾然天成;王羲之行草富有彈力美,文俊而典雅;顏真卿用筆蒼圓渾厚;懷素用筆則舒張回轉而無窮……,無一不體現著“力”的節奏與和諧。
唐代書家孫過庭《書譜》中曾有這樣一段描述:“觀夫垂針懸露之異,奔雷墜石之奇,鴻飛獸駭之姿,鸞舞蛇驚之態,絕岸頹峰之勢,臨危據槁之形;或重若崩雲,或輕如蟬翼;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猶眾星之列河漢;同自然之妙有,非力運而能成!”
不難看出,“筆力”的表達是中國書法賴以存在的基本特征之一。“骨氣形似皆奉於立意,而歸乎用筆”(《曆代名畫記》)。它是構成中國書法形式美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特殊而相對獨立的審美價值。它可以使我們體會到生命的存在;感情的奔湧以及氣和力的運行與和諧,給人以美的享受,使之產生共鳴。
這種“力”的美並非哪一代或哪位先哲的賜惠,它是自古以來勞動人民和無數書畫家們的集體創造,並隨著曆史的進程不斷豐富和發展。
大自然與人類生活的偉力給藝術家們提供了“力”的源泉。中國書法家們很善於從生活中汲取“力”的美,使筆力的表達不斷獲得新天地——懷素曾從嘉陵江的流水
[1] [2] [3] [4] [5] [6] [7]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