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齋談書法
黃惇
一
應該說碑的點畫效果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刻工刀法程式而形成的,而非筆法產生。與墨跡書法實相懸隔。碑上的天趣許多是外力導致的,如風蝕、水浸,而並非“真天趣”。對於碑法(主要指篆、隸、北碑),我曾經總結六個字:“澀而暢,毛而潤。”概括了毛筆在紙上表現碑法的效果,通過實踐比較,你可以發現這種筆法較之於帖派行草、楷書的筆法真是非常簡單,並沒有像清人說得那樣玄。
二
我認為晚清以後提出的碑帖結合,是碑派在沒有出路的情況下所走的一條路,這句話並非我否認碑派這條路不能走,而是這條路走的結果是什麼呢?碑帖結合可以說是碑派發展的必然。它沒有出路就必然要尋求出路。比如說,繪畫上可以有青綠山水,有寫意山水,花鳥而言可以有大寫意、小寫意……畫家如果一條路走得不太通,他可以兼融其他的路;書法上,嚴格而言,除開書體的選擇和交叉以外,從筆法上講,隻有碑和帖兩大類型。這兩大類型的碰撞,必然會出現碑帖結合的關係。但問題出在哪裏呢?清朝後朝和民國初期,所追求的碑帖結合,是一種“不平等外交”:當時碑的力量很強大,這種強大不是表現在寫得好壞上,而在於書壇崇碑思潮非常盛行,信奉的人非常之多,而帖學則處在一個非常弱的時代。由於主流書法已經被碑派占領,在當時可能有一些搞帖學的寫得很好,但是由於時風所致,卻往往得不到關注和發展,這樣的書家就被埋沒掉了。當時提出碑帖結合的大yabo22官网 ,他們自己手上的帖學功夫並不好。比如清人推重的鄧石如,篆書、隸書、楷書在當時來說都是很有成就的,但是他的行草簡直就可以說不會寫,拿他和一般的行草書家相比較,不論是用筆、結體以及章法水平都很低,但由於對名人的迷信,明明不好也說他好,這是個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