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書壇汙染源初探
周德聰
書法,有過輝煌燦爛的過去,也有過被扭曲的文革十年,更有過熱鬧非凡的今天。然而,冷靜地來看整個書壇形勢的發展,總不免常生杞人之憂。
過去的輝煌,雖可以被當代人引以為自豪,也可以使一些人陶醉其中,但是它畢竟離我們遠去,隻能是曆史的陳跡。當代書壇,可謂沸沸揚揚,各級各類書家,數不勝數,不同規格賽事,此起彼伏,國展、省展、地區展、個人展穿梭式接連不斷,如此外部環境,按理是應該塑造出一代大師,提攜起一代書風的,然而,統而觀之,卻有江河日下之感。
一
古代的書法發展,與作為交際工具的漢字發展密不可分,當漢字發展經過隸變之後,逐漸走向定型,其外部形體便被約定俗成而固化下來。加上古代書寫工具的限製,毛錐一統,更兼自漢以降,以書取仕,於是,書寫漢字的優劣便作為進階的依憑,故曆朝仕人,即在漢字的書寫上一爭高下,尤其是唐太宗以九五之尊提攜書法,獨崇王書,於是,舉國仿效,“書聖”地位得以確立。自此,王書一統,明清雖有叛逆,然於整個書道則屬末流矣。古代書法至清末劃上了一個句號。綿延數千年的書法曆史、書體的演變、風格的流變,似乎均在漢字結構變化的極限裏完成了作為藝術的書法的使命。今人操筆作書,與古人的審美寓實用之中似有區別,因為使用工具變了,毛筆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學習之中不是經常出現的工具而是藝術家或想當藝術家的人們手中的魔杖,寫好毛筆字亦非古代文人進仕的渠道,實用似乎離現代人遠去,而審美則是唯一的目的。漢字作為審美對象,不外乎線條的質量與結體空間的分割,線條,靠毛筆使用過程中稔熟的技巧來達到,結構之於漢字,則有固定程式,即使變化,變不出空間分割中的疏密或移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