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醜態書風說
發表日期:2006-10-27 01:26:00 來源:不詳 被閱讀[2069]次

醜態書風說

                                                 朱以撒

    這些年欣賞書法展覽,有兩個很深的印象,一是幅式都變長了,展廳有多高,幅式就有多長,甚至拖延到地板上。再一個是把字寫醜了,競相醜化、有意為之。想把字往美處寫的人反而少了。

    我們對一件作品的認識,盡管千百年來審美觀隨時遷移,但是對於用筆、結體、章法的重要性卻是承認的。大書家的用筆都是精到的,小書家則未必,多敗筆。當我們把玩二王、智永、虞世南、顏真卿、蘇東坡、趙孟FU乃至寫狂草的張旭、懷素的字,都會有用筆精美的感慨。一件作品的美觀,從微觀處說,就是用筆在起作用。當代書壇盛產行草,凡延續二王一脈的繼續保持了用筆的完美,而效仿明清狂放、霸悍一路的,則漠視於用筆,或甩或蹭,狂馳無度,點畫狼籍,以醜為尚。

    在人類的發展過程中,審美功能在不斷地增強,利用主觀能動性來改造客體,把最初的帶有自然屬性的、功利屬性的藝術類型,逐漸提煉成為具有高度審美價值的各類藝術品。美之所以為美,因為它是人的本質的肯定,通常認為需要和諧、完美、統一。醜之所以為醜,因為它是人的本質的異化與否定,通常認為以“毀型”特征出現,諸如殘破、缺陷、分裂、衝突。以此顯示出與美所對立的另一種審美觀。對於以美為主流的創作,醜的樂意表現,顯示了截然不同的審美心理,諸如逆反、刻意。這種現象在文學史上也有過。譬如《宋元平話》,為了從市井佃民的欣賞角度出發,在很大程度上就衝決了封建史官和文人士大夫的曆史道德觀念的束縛,在描寫他們喜愛或厭惡的對象時,必然誇張、美化、醜化,渲染市井的俚俗情趣。這樣必使正史中高貴、威嚴、堂正的帝王將相,在平民眼中淡化,成了另一類審美形態。《宋元平話》的藝術趣味是什麼呢?就是投市井佃民所好,嗜奇好異、打鬥爭端、刺激挑逗,比正史遠遠搏得喝彩。可是這種審美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