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傳統與“一畫”
發表日期:2006-10-27 01:26:00 來源:不詳 被閱讀[2702]次

傳統與“一畫”

                                                    沈鵬

    留心當代書法,最引起關注的問題大約莫過於承傳與出新。

    矛盾的雙方統一於書法本體。傳統對於當代書法,是取之不盡的偉大源泉,也是十分沉重的壓力。說源泉,容易接受;但要認識書法源泉的偉大究竟何在,如何汲取,如何使偉大傳統在我們手裏不僅是保存,而且要開拓,發揚光大,又成為難題,成了壓力。

    傳統是如此豐富、多樣,使我們望洋興歎。純從風格的意義來說,一般不要賦予主次與高下之分。比如詞章的豪放與婉約,事實上在許多作家筆下雖有側重卻並不單一。傳統書法的碑與帖,還有簡牘、經書、磚瓦陶文……都各有存在的理由,善學者取其一端,更加以融會貫通。再從曆史的眼光看,傳統的生命力是在發展中形成的。正如儒學從孔子發端,經過曆代的加工改造、充實,其中又納入許多的流派,後來的儒學與最初孔子的學說有很大差異。被尊為“書聖”的王羲之,到今年誕辰剛好1700周年,連同王獻之,形成一個很大的流派。說它大,因為其中包括了許多的支流,每個支流都取“二王”的某種長處,再融合其他,形成自家麵貌,在共性中發揚個性,在個性中體現共性。今天我們談“二王”書風,在觀念上已經遠遠超出王羲之範圍。王羲之以後,每個時代都有了那個時代對“二王”的闡釋角度,雖然像《蘭亭序》以及眾多王氏筆劄仍然是學習典範。曆代眾多的王羲之的追求者和積極創造者為豐富王氏流派做出了重大貢獻,由此也再次證明繼承必須是積極的繼承,惟有積極的繼承才是真正的創造。在當時為“流”者,於後來則是不竭的“源頭活水”。明末明初的傅山、王鐸都宗“二王”,卻各具個性,在不同程度上豐富了“二王”流派。傅山又宗顏真卿。傅、王也成了一個支流的創始者。

    傳統也有消極因素。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