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個 人 傾 向
發表日期:2006-10-27 01:26:00 來源:不詳 被閱讀[2037]次

個 人 傾 向
                                                   朱以撒

    每一個有能力進行創作的書法家,都是以自己的作品來為自己立言的,因為這是最徹底、最本質的一種證明,是最沒有遮蔽的一種表現。它使我們在經曆千百年後,循著這些前人留下來的作品,獲知此作品更為廣闊的空間。作品有自己的命運,書法家一生的眾多作品,千百年後,有的依舊,而大多散失,或毀於水火,這對於後人研究某一個書家,就有齊全或遺失兩種境遇,隻要有遺留,作者的審美傾向,與所在時代的書法發展同步或錯位,一目了然。

    在個人常規的訓練、創作達到自己某個階段的頂點之後,創造的內應力重新開始積聚,並期待新一輪的發展,使整合——創造,創造——整合交替出現。審美傾向不斷地有所偏頗、轉換,以至到了末了的創作,和前期相比,已經麵目全非。從個人的角度出發,每一個人都可以舉出一大堆理由說明自己的感覺,有感覺才可能去追求,但每一個時期都有許多相似的麵目,以集群式的形象出現,似乎可以尋找到一些依據。一個人越是關注書壇的創作狀態,就越注重整體的審美傾向。特別是書壇形成各類組織之後,有一些創作傾向,就不是藝術自身發展規律的顯現,而來自於人為。同樣一種創作方法的集合體,人溶入其中,成為很密切的一員,就產生一種相互認同的感覺,推波助瀾。為什麼推崇“筆墨當隨時代”,就是追隨者渴望與時代同步,惟恐審美傾向落伍,這種想法越迫切的人,他的審美傾向簡直就是某個時期的傳聲筒。每個時期都有甘作傳聲筒的人,盡管書法創作用抽象的點線表示,也自然脫離不了那種曲學河世、媚俗悅人的習性。如果一個人不為自己創作,可以很緊密地與某種時尚創作作風達到默契,可以很輕鬆地跟著走。這個社會喜歡什麼樣的書寫方式,隨時可以轉換。由此我也想到當代作家郭沫若、老舍、曹禺都有強烈的與時代同步的願望,結果是寫了一大堆應景之作。巴金認為自已

[1] [2] [3] [4]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