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1898-1989),原名以霖,別署左耳、散耳,晚號聾叟。早年曾名“三癡”,取癡迷詩、書、畫之意,散之即為“三癡”的諧音。原籍安徽和縣烏江。曆任安徽省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文代會委員。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理事、江蘇分會名譽主席、江蘇國畫院畫師、南京書畫院院長等職。
林散之出生在當時的一個小康之家。但在14歲的時候,父親早逝,家道驟落。迫於生計,經父友推薦,到南京隨張青甫畫工筆yabo22官网
,從此走上了學藝的道路。不久返回烏江,從鄉親範培開學習書法。範授以唐碑和包安吳的執筆懸腕之法。弱冠後,又從張栗庵學詩古文辭。張栗庵是前清進士,藏書甚富,學貫古今,書學晉唐,於褚遂良、米海嶽尤精。30歲前的林散之在張的指導下,詩文書畫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更因為張的大力舉薦,林散之又得以結識了國畫大師黃賓虹。黃賓虹感其學藝的真誠,非常賞識,說:“君之書畫,略具才氣,不入時畦,惟用筆用墨之法,尚無所知,似從珂羅版摹擬而成,模糊淒迷,真意全虧。”接著又示之用筆用墨之道。又曰:“君之書法,實處多,虛處少,黑處見力量,白處欠功夫。”(見《林散之書法選集·自序》)聞聽此言後的林散之大為驚駭,“遂歸江上閉門潛學……痛改前非,不辭晝夜,惟積習既深,改之不易,竭三年之力,稍稍變其舊貌”(見《江上詩存·自序》)。
在黃賓虹那裏,林散之不僅明白了藝理,觀摩到了唐宋以來大量的古碑佳帖,眼界日益開闊,理解愈加深刻,而且他受到黃賓虹以造化為師的治學方法的影響。黃曾對他說:“凡病可醫,惟俗病難醫。醫治有道,讀萬卷書,行萬裏路。”(見《林散之書法選集·自序》)林散之於是萌發了遠遊寫生之念,挾一冊一囊,從烏江出發,隻身作萬裏遠遊。凡經河南、陝西、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又轉安徽之九華山及黃山而歸,計跋涉一萬八千餘裏,得畫稿八百多幅,詩二百多首,遊記若幹篇。書畫之藝,自是大進。
60歲以前的林散之,一直默默無聞地生活在鄉間。解放後,林曾任江浦縣副縣長,修田治水,以書畫為餘事。65歲那年,他正式調入江蘇省國畫院任專業畫師,從此得以潛心藝事。那時他的畫名比書名重。1972年8月,為慶祝中日恢複邦交,《人民中國》雜誌社編輯出版“中國現代書法作品選”特輯,由田原等人推薦,經趙樸初、啟功、郭沫若等人肯定,將其作品列於首位,方才聲名大噪,這時的林散之已是70高齡了。
林散之的書法,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