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為報刊應有“蘭亭辨偽”的學術氛圍,不一定要有鑒定結論才能刊登,不然的話,像這樣一個書法絕倫,卻無著錄的好拓本就應該永遠處在被曆史遺忘的角落,那麼等待它的將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無聲的毀滅嗎?——引自作者給本報編輯部的來信
說起柳公權法帖,就立即會使人想起《神策軍碑》、《玄秘塔碑》,曆代書家均認為此二碑乃柳氏書作精品,早已成為曆代書家的研究對象,受到後人的頂禮膜拜。而從我所藏的柳公權《九疑山賦》拓本來看,它才是柳氏真正的精品。
1997年春,我偶然得到一拓本,為柳公權小楷《九疑山賦》,書於會昌四年(公元844年)七月,邵建和鐫字,保存完好,略有蟲蛀。全本12頁,每頁高19.5cm,寬9.5cm,正文53行,每行11字,最後一行8字,落款及碑名21字,共計60l字,每字約1.5cm見方。其中,第一頁“世”字、第二頁“民”字因避諱缺筆。第一頁“還”字、第二頁“之”字、第三字“之”字、第七頁“大”字、第八頁“夏”字、第十頁“之”字、第十一頁“大”字共七字微損,但仍不影響辨認,其餘字字清晰,鋒梭如新,墨色醇穆,拓工精良,鐫刻精微,絲毫不減原書神韻,並有朱筆圈點。(見所附照片)
柳公權(778-865年)一生傳世碑帖很多,以《神策軍碑》最具代表性,《玄秘塔碑》書於會昌元年,《神策軍碑》書於會昌三年,《九疑山賦》書於會昌四年,正是同一時期作品,雖然隻比《神策軍碑》晚了一年,但其結構更加穩定,用筆更加勁健,點畫更加精到,肥瘦得中,血肉俱美;字字用筆一絲不苟,剛健之中含有靈秀之氣,可以說是無筆之妙,已經超過了以前諸碑。能得此拓,實是大幸。馬上請篆刻家陳培正先生刻了一方“古鄘南馬氏傳家之寶”鈐上。並將齋號改為“九疑齋”。
欣喜過後,開始困惑,柳氏碑版,我幾乎遍覽,以前怎不知有此,於是查閱各種資料,均不見記載,問了幾位老師,也都不知有此,而一旦獲觀,皆歎此為柳書第一。一為求證,也為如此美事不能獨享,就寫了一篇文章《發現柳公權小楷九疑山賦》拓本,發表於1999年6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