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調書法要有“時代性”的人,往往還要連帶提出書法要與“西方文化”進行“碰撞”。似乎不這麼說,不夠“時代性”。這些肩負著時代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先行者們,站在很高的時間層麵上說,要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找到融合的“銜接點”,要有敢於吸收外來文化的魄力與能力。如果不這樣做,則似乎“談創作、談學術都沒有什麼意義了”。好家夥,書法若是不和西方文化“碰撞”,簡直難以生存了。
筆者愚昧,不知道書法為何要刻意去和“西方文化”碰撞,不僅要碰撞,還要融合,還要接軌,還要走向世界。在這種輿論氛圍中,有的國人以在西方辦“個展”為榮,以洋人的稱讚為幸。其實,沒有漢學底子的老外,看中國的漢字,無疑於看“天書”一般,真正能領會其意蘊的能有多少?稱讚幾句,恐怕多是出於禮貌罷了。童話故事“皇帝的新衣”,說的就是西方人的心態,他們在觀看中國書法作品展時,難道這種心態就一點沒有了?明明看不明白,甚至覺得像“鬼劃咒符”一般,口頭上卻說是“抽象藝術”的現象難道不會發生?
和“西方文化”能夠“碰撞”,並取得成果,自然不錯。但不知和西方文化的哪一家相碰撞?且不說西方許多國家的地理、曆史、民族、語言、習俗各異,就是發達的“八國集團”語言、文化也各不相同,如何去一一碰撞?最發達的美利堅——西方文化的“代表”,它自身的文化也是多元的,我們和哪一“元”去碰撞?和印地安?和黑人?和亞裔?還是和白人自己承認的必勝主義、得意忘形、恃強淩弱、不可或缺的“世界警察”文化去碰撞?
主張和西方文化碰撞的理論家們可能會說,你這是抬杠,“連對手都沒有找到就開始舞槍弄刀地瞎批判”——我們要碰撞的是西方綜合性的優秀文化。不錯,筆者也認為是這樣,也應該是這樣。但不知理論家們說的西方優秀文化,優在何處?秀在何方?內容是什麼?形式是什麼?我方用什麼去碰撞?用內容?用形式?還是都用?如果連這些最基本的東西都還沒弄明白,就去碰撞,隻能是瞎碰胡撞。已經“碰撞”的先行者們,至今也沒找到被公認的“突破點”,一些所謂在“形式”上的嚐試,圈內人自認為“含金量”很高,圈外人也就是一笑了之。
以英語為代表的“西方文化”,當初,恐怕也沒有揚言和什麼文化碰撞,然而如今卻走向了世界。這並不是說英語——當地的傻子都會說的話,本身有什麼所向披靡的本領,而是借助了經濟力和科技力。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