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書壇的機製性弊端
發表日期:2006-10-27 01:22:00 來源:不詳 被閱讀[1636]次



   “體製改革”、“體製創新”,是黨和政府近一個時期工作報告的“關鍵詞”。書人皆知。不管你書法水平多高,若想在社會上確立你的“書法家”身份,非參加惟一的由書協主辦的書法展覽不可。這是加入“書法家協會”的必要條件。然而,眾所周知,書協所辦諸展覽,多無明確學術指向。無論屆展還是專項展,在征稿、評審、展出、出版諸環節,皆處於自流狀態。這是因為,這一機構中的“領導”,是官方的,他定的,屆化的,代謝的。具體辦事人是崗位化的,流動的,非嚴格藝術(學術)策劃(主持)人,辦展也多屬事功性的,故不可能具有“可持續性發展”的想法與境界。又因為這一展覽機構的惟一性和“準壟斷性”,故也無須考慮什麼“品牌意識”——如果有什麼要“策劃”,那大概是如何拉讚助、收評審費。尤其是近些年,受市場經濟的衝擊,舉辦書法展覽,實際則是將“藝術行為”暗轉為“營銷行為”,將書法“藝術展”,內化為“商業展”。
  於是書家也就懶得思考,安然地做一個“體製中人”。要麼,堅決放棄參與現下的展事,狷介獨行,甘為體製外的寂寞人。這需要巨大的勇氣和定力,你將因此成為一個沒有戶籍的書法黑人口;要麼,既獲得進入體製之門票,落實了身份後,在不樂意時逃至體製的邊緣,搞自己一套去……現有體製下的單一書展機製,及其非藝術自律的操作和準學術壟斷,因其“不可抗拒性”,不但逐漸消解著書家的風格和個性,導致流行書風日益泛濫;也大大地放慢了書藝體製向現代化的展覽機製轉換的節拍,使民間性的、流派性的、商業性的藝術機構的發生、成長和更符合藝術現代化的展覽運作極度困難。正因如此,社會大眾,甚至書家自己, 隻能被動地承認體製之內的書法“成績”和“榮譽”,對體製之外的藝術機構及藝術活動,往往視作不“正宗”,不“合法”,使得很多書法投資者、經營者,也往往不敢冒險參與非書協展覽機構的書法活動;一些很有實力的民間藝術機構一如畫廊一,藝術院校、藝術媒體和身在邊緣的書法家一如前衛性書家和非書協群體一,對自己的身份和創作上的探索也不敢理直氣壯地認定。在舉辦活動時,不得不請得(或夠得)一些書協會員,在一個時期之內,是不太可能成為現有體製的競爭主體的。許多書協的頭麵yabo22官网 ,正是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