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是我國獨立的藝術門類,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自漢、魏、六朝以來,書者便不斷繼承、探尋和完善,使其形成不同流派,不同風格,達到一定的藝術水平。然而,由於受20世紀80年代西方美術思潮的衝擊,有的則認為,既然書法以表情達意為指歸,就必須突出其創造哇,與時代發展相適應,使書法走向與西方文化接軌。因之,傳統就必須打破或拋棄。在他們看來,傳統的審美意識及方法已成為沉重的包袱。於是乎,傳統與現代、繼承與前衛的爭議便在書法界燃起,甚至形成嘲諷與對立,直接影響了書界的發展走勢。我認為,上述兩類看法盡管有種種相似之處,但根本上是相同的,那就是沒有真正認識到書法的內涵,以及書法藝術的本身價值。前者因為認識不到書法傳統的本體特征,不可能達到有價值的繼承;後者更由於背離了中國書法的曆史傳統,無從實踐真正意義上的新探索和新突破。至此榜書藝術研究會成立之際,我想與同行們進行一次真誠的互動與交流。
書法作為中華民族特有的藝術形式,具有其高度的抽象性,無論每個漢字的線條和結構,都具備有抽象的元素,因之,自秦代以後書法便以自我存在的特質,得不到其它藝術形式的效仿與支持。使其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自我完美、自我發展,逐漸形成了自身的藝術形式體係。書家靠臨摹曆代書法傑作來掌握技法與技能,這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千百年來,書法成為人們最崇尚的一門藝術,其地位與詩詞歌賦並稱,加上曆代書家的刻苦鑽研,嘔心瀝血的臨習,在此基礎上即慢慢融人了自我。這種臨摹越下功夫,則自我中前人的痕跡越濃,風格越是穩定。這樣,在一定時期內便呈現了複製自我的特征。但是,即是這樣的臨摹,曆史上所有書家,其早年、中年、晚年的書法風格也不盡雷同,不同的書家有不同的特點,並未千篇一律,因此,各朝各代的書風各有不同。這些變化都在不同程度上體現著時代特征和個體差異與個人精神的展示。所以,在傳統書法大觀園中百花齊放,爭奇鬥豔,其本身就是在不斷繼承傳統中,使書法藝術在不斷地向前發展。這是不爭的事實,應給予充分肯定。然而,一些深受西方文化影響的人,卻認為這是“老套”,是“重複”,很難與國際接軌的自我滿足。對於這種嘲諷,我認為是不切實際的,也是立不住腳的。因為,書法是中國特色的藝術形式,任何西方國家的藝術門類是無法與之比擬的。
有人認為,當今社會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生活已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革,中國書法卻依然保持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