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論書法研究與學科建設 叢文俊
初次議論這個話題時,我主要談了“現有書法研究水平及領域分布”、“關於學科建設” (包括課程設置、培養方案、教材、師資等)、“新世紀書法研究展望”三方麵內容。〔1〕再次議論這個話題時,我主要談了現存問題中的知識結構與設課、高等書法教育的理念兩個方麵的問題。〔2〕這裏,擬就完善課程設置,強化基礎教學的學術性與拓展研究領域,人才培養與麵向社會需求問題,再做進一步的補充說明。
一、課程設置問題的補充說明
目前,全國各類高校紛紛上馬書法專業教學,從本科選修與基礎課,到書法專業、碩士、博士研究生的專門人才培養,靡不備具,一時成為顯學。但是,設課相對集中和趨同,所缺亦多,尚未充分體現高等書法教育的優勢。
1.設課與教學問題
本科專業教學設課主要有書法史、美學、書論選講或理論史、篆隸楷行草篆刻等分體分類教學,師範院校的輔修課有古典文學作品選讀、古漢語、文化史等,美院則有國畫、古典詩詞、藝術理論之類。其中最普遍、最大的問題是:學生並不能全麵了解書法及其各分支學科的情況,文化課素質教育收效微乎其微,學生偏重動手能力,與社會上的自學相比,並無明顯的優勢。這種情況影響到研究生階段的教學,其表現是知識麵狹窄,問題意識和學術研究能力偏低,缺乏創造性,學位論文選題和寫作流於平庸,工作的適應性差。
此外,美學與藝術理論教學缺少針對性,空疏而膚淺,甚至連書法鑒賞原理、書法評論基礎術語或範疇的解說、抽象藝術的創作與審美等最基本的問題都解決不了。文化課大體延續高中的教學方式和標準,老師泛泛而講,學生不甚了了。特別是書法本科錄取中的文化課分數很低,表明學生入學前的文化水平不過是高中的中等偏下位置,入學後的文化課教學能否使之達到高中的較好水平,已經很難保證,更不要指望達到大專以上水平了。除教學外,還有學生認識上、感情上的問題。所以,研究生階段學習的後繼乏力,與此有直接關係。
2.學科建設的需要與書法的“化石結構”決定了書法設課必然要立足於傳統
古代書法文獻種類繁多,數量極大。怎樣了解並能學會利用這些曆史遺產,怎樣借助古人的見解和經驗,更好地認識書法,搞好學科建設,已經是迫在眉睫的問題了。這裏,首先要嚐試建立“中國書法文獻學”,以引導學生閱讀、使用現有的各類書法文獻,使書法成為有本之學,使弘揚傳統文化的願望落到實處。顧名思義,書法文獻學是關於古今書法論著的專門學問,它至少包括以下幾方麵內容:
①古代書法文獻的撰述與編纂;
②古代書法文獻的曆史概況;
③古代書法論著的文獻學考察,包括版本、目錄、校勘、解題等;
④古代書法文獻的整理與研究,包括輯佚、辨偽、校點、注釋、譯文、綜合研究、分類研究、個案研究等;
⑤書法史料文獻,包括書史(通史、專史、地域史)、yabo22官网
評傳、表譜、作品著錄與研究(傳世墨跡、法帖、石刻拓本、出土文字遺跡)、曆代文字政策與書法教育、名物製度等;
⑥現代書法文獻。
這些內容如果沒有係統、專門的教材和教學,任何一門課程都無法涵概,即使是書法史(包括新近出版的大型七卷本《中國書法史》叢書),連關係極為密切的“書法史料文獻”都不會全麵地得以展示,更不要說提供相應的學術思想與研究方法了。即以作品為例,它包括:
a.石刻
傳拓與拓本的選擇(初拓、善本、翻刻、剜補、偽刻)
拓本著錄;
拓本考證;
題跋;
著述(彙編、類編、集釋、補證) ;
碑別字。
b.刻帖
法帖(彙刻、單刻、官刻、私刻、偽刻) ;
著錄、版本鑒別、釋文及刊誤;
題跋、考證;
著述與研究。
c.傳世墨跡
收藏、著錄;
題跋、評鑒;
考證、辨偽;
個案與綜合研究。
d.出土文字遺跡
書體、文字(摹釋) ;
書製工藝(鑄銘、刻款、模製) ;
名物(結合傳統金石學與現代考古學) ;
拓本(著錄、題跋、考證)與墨跡作品 ;
辨偽、斷代 ;
分類 ;
個案研究、綜合研究及成果利用。
現有的研究成果和內容尚不止於此。目前,書法史著述對相關內容隻有零散的涉及,缺項亦多;如果建立書法文獻學,也隻能從文獻的角度加以關注,雖然勝於書法史,但也很難做到深入、細致地解決問題。所以,還有必要設置“古代銘刻學與碑帖研究”這樣一門課程。其主要任務是:通過係統地考察古代甲骨金石磚瓦印陶文字遺跡的書刻工藝,解釋其作品風格現象及所以然,通過名物製度來了解各類作品及其社會功用、審美與文化價值,通過傳拓材料、技術來明確各類作品的拓本優劣,最終全麵檢討古代書法文獻相關論說和傳統金石學、現代考古學與古文字學等學科的研究,為正確認識這類書跡、進行學術研究打好基礎。作為碑帖研究,都應該以概說和具體的個案研究實踐相結合。刻帖實物資料不易齊備,但可以利用印刷品;碑帖近年流傳極多,新出土者也多,不難收集,若要保證教學的用途,並不困難。
為了使書法史、作品、書法理論教學取得較好效果,書法本科和研究生都應開設“中國文字學”,具體地介紹漢字構形原理及其發展、書體、碑別字與俗字、工具書使用四方麵內容。目前的文字學著作大都以前兩部分為主,涉及俗字時往往依據字書(包括方言、地域因素、古今差異所致文字現象)進行說解,而對古代文字遺跡大量存在的異體字及其成因(包括碑別字)、書體演進中書法的地位與學術意義,幾乎不做涉及。而這些內容在書法教學中,是不可或缺的。至於古文字學,以其集中在先秦,秦至西漢早期隻是略為涉及,不能全麵有效地配合書法教學,可以不設。
3.設課原則與師資
設課必須服從於高等書法教育中學科建設的需要,不能因人設課、會什麼上什麼,以免造成長期的教學缺憾。當然,目前的師資普遍地不足,知識結構不合理,聘請其他學科的教師講授往往會以不通書法而缺乏針對性,成為束縛書法教育、學科建設的瓶頸,問題最為顯著。所以,如何更好地利用現有人才資源,即成為學科建設的首要問題。
講到師資,必須關注師資隊伍建設,它是搞好高等書法教育的起點。而要搞好師資隊伍建設,還必須以培養一專多能的人才、提高書法研究水平為努力方向。書法研究的能力和水平如何,是師資隊伍的檢測標誌,也是學科建設的標誌。即以普遍進行的書寫實踐教學而言,大家天天在講創作,而究竟什麼是書法創作、如何進行書法創作的問題,目前並沒有解決。例如:
①古今文字的重複使用,決定了書法作品普遍存在的重複特征,對重複書寫中的“創作”應怎樣認識和把握?
②書家個性的循環與複製成為所有書法作品的來源,那麼,個性循環與重複是“創作”嗎?明清以來書畫市場屢見不鮮的書家自我複製的作品,其“創作”的意義應該怎樣把握?
③古人從不講“創作”,我們應怎樣看待那些傑出的書家和經典作品?
④古人投入書寫的成功經驗,哪些可以作為今天講“創作”的基礎和理論支撐?其普遍意義和可行性怎樣?如何歸納,使之成為可以用於教學的內容?
⑤書法是實用文字的書寫藝術,這種特性對今天講“創作”有哪些製約?是否可以作為惟一的規定性來規範我們的“創作”教學和理論探索?
我在《再論書法研究與學科建設》文中把古人那些成功的書寫經驗稱為“類創作現象”,其原因有二。一是指書法是實用文字的書寫藝術,不能脫離文字的應用而自由進入純藝術的層麵,至少目前還做不到。文學、美術、戲曲、音樂、舞蹈等各種行業藝術,都可以有主題和相關的形式內容,每一件作品都可以滿足“創作”的規定性,這是書法所無法辦到的。二是“創作”的概念來自現代西方文藝理論,他並不是為書法而設,更不能用來說明三千多年的書法曆史和作品。作為今天的書法,並沒有與傳統割裂,沒有發生質的變化,借用的“創作”一詞即使能用於今天,也不適用於曆史。但是,我們隻是把這些想法放在理論的層麵來探討,希望找到更適合書法之特殊性的概念,而不是反對使用“創作”一詞。所以,我們把“類創作”的概念從古人的經驗中提取出來,既要準確地反映書法的性質與曆史,也要適用於今天的書法藝術活動和高等書法教育的科學性教學。當然,圍繞這個問題,會牽扯到古今許許多多的人和作品、言論,需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這裏旨在提出問題,提請學林同道、先進們都來關注它、研究它,研究越深入,越有利於我們的書法教學與學科建設。我們反複強調做好書法研究,把它與學科建設相聯係,目的即在於此。
二、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
我們認為,和社會上的自學相比,高等書法教育的優勢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麵:一是科學的教學和全麵的基礎;二是良好的知識結構和素質:三是學術研究的能力。本科教育還談不上學術研究,但要為研究生階段的深造做好鋪墊。
高等書法教育的宗旨應該是培養專業化的書法人才,包括書法家,但不會都是書法家,正如中文係畢業生並不都是作家、詩人一樣。事實上,社會對職業書法家的需求很少,高校畢業生進入這一崗位的人尤為少見。近年來,由於高校書法教學普遍上馬,教師的需求量很大,畢業生尤其是碩士、博士充當師資成為普遍現象,其餘多為出版社、雜誌社等熱門單位,而博物館、圖書館等大量需要書法人才的部門以其經濟收入不甚豐厚、工作清冷,很少有人光顧。但是,高校教師的需求量不會長久遞增下去,各類用人單位對學曆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因此,本科畢業深造的趨勢將會加強,學術化傾向也將逐漸凸顯。所以,本科書法教育如何打好基礎,也將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
從長遠觀點看,書法的學術研究將是一個前景極為廣闊、大有作為的領域。在一些受社會關注較多的方麵,例如書法創作研究,社會需求最為普遍,也最為迫切和最受青睞。其次是書法審美和批評研究,以其與創作展事密切相關,存在的缺憾和問題也多,故而有著良好的發展前景,社會也需要更有效的批評和更多高水平的批評家。書法理論和書法美學研究,既是當代文化積累的一個組成部分,也為書壇所重視。
大宗是書法作品研究,包括個案研究、綜合研究、分類研究、斷代研究、鑒賞與批評、拓本研究、辨偽、著錄等。就全社會公私收藏品、海外藏品而言,其數量之大,對專業研究人才的需求之多,遠遠超出人們的想像。僅半個世紀以來出版的古代石刻資料彙編,就需要大量人才投入,做好考釋、文辭內容與格式、存佚、書法等浩繁的研究工作。如果加上近年出土、流通於文化市場和私家收藏之數以萬計的漢唐碑碣墓誌、畫像造像題記、磚瓦文字,其專業人才的需求之大,可想而知。問題是,誰來關注和倡導其事,怎樣培養出合格的人才。
我們反複強調書法研究與學科建設的關係,旨在以教學和科研並重,在高等書法教育剛剛起步的今天,突出學術研究的位置,有著特殊的意義。和美術相比,高等書法教育起步晚,經驗少,底子薄,問題倒很多。例如,在現代生產生活當中,美術不僅是欣賞品,它還有著廣泛的實用性;書法除作為欣賞品外,其實用性早已被印刷、硬筆、電腦取代,所剩無幾,由此形成一個多世紀以來持續萎縮的局麵。古代書法的繁榮,根本在於他的實用性,藝術審美能夠源源不斷地從豐厚的實用書寫中提取、升華,這在今天,顯然是不可能的。在失去實用性之後,書法的社會基礎也隨之變得非常狹小和脆弱。如果隻是為了藝術審美的目的,那麼,為數有限的書法愛好者群體需要全國高校來持續地為培養專業人才而作出努力嗎?現在是紛紛上馬,十年二十年以後會不會紛紛下馬呢?目前的高校書法教育重在教學,忽視科研,現有學術成果和科研立項之少,明顯地與設置專業和教學的紅火不相匹配,而關於教學的許多必要研究尚付闕如。當然,這不僅僅是努力不夠,還有辦學以外的幹擾在內。
目前的高等書法教育大都不具有完整的教學體係,在某些方麵還沒有走上正軌,如資料嚴重缺乏、教學條件較差,授課、實踐、指導論文所需要的學術規範尚未建立等等。在通常情況下,教學水平和質量還要通過行業協會的展覽與學術活動來參照確認,社會書法活動及風向不僅吸引學生,也在影響教師,致使高校教學不同程度地存在功利性和被動,一些問題也隨之產生。這樣說,不是要把高等書法教育和社會書法活動隔離開來。應該看到,社會上的書法風氣自由多變,展覽的評審機製和標準也不盡完善合理,尤其缺少批評與學術的觀照。社會性書法活動是鬆散的、個體化的,隻有展事的暫時彙集,但高等書法教育是要有培養方案、長遠規劃、講究學術規範的,其目的在於人才培養,而不是把社會性的書法活動拿到高校來做,就等於高等書法教育了。反之,如果不關注社會性的書法活動,不願意借鑒其中好的經驗,吸收其積極因素,勢必要使高等書法教育蒙受損失。
搞學科建設,教師是關鍵,在目前缺乏校際交流和明確的學術規範的情況下,一個學校的師資水平,基本能夠代表其學科建設的水平。具體地說,教師的知識結構、科研能力和學術水平、書法藝術實踐、眼界與心胸、敬業精神等,都會影響到學科建設。應該看到,學科建設中的教學條件、設備、圖書資料等不難籌措,課程設置、教材稍難,最困難的是師資隊伍建設,需要的時間也比較長。現有教師由兩部分人組成:一是“半路出家”,即從各專業轉行到書法教學崗位上的人,多是出於愛好而正式操業;二是近年培養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從社會其他部門調入高校者所占比例不大。顯然這種情況屬於先天不足,由此帶來一些問題也很正常。教師是辦學之本,隻有師資隊伍建設搞得好,人才培養才能落到實處。考慮到社會需求,人才必須是複合型的,強調字、學兼優,把它作為長期努力的目標。
話說回來,短短幾年的本科教學,要想培養出書法家或學者,幾乎是不可能的。對素質好的學生來說,如果能圓滿地完成從本科到博士的十餘年的連續攻讀,或許還有希望。從學校的角度看,重在為學生打好基礎,教以必備的學術思想方法,進行有效的培養訓練,引導學生在畢業後能夠獨立發展。從學生素質、教學兩方麵來看,目前的碩士研究生畢業後能堅持學術研究者,大概不足三分之一。據我們的觀察,主觀上不想作為的是少數,想做事又不知如何找題目者多。其主要原因是讀書階段學術基礎打得不好,強化寫作訓練跟不上,自覺性差。在校期間,寫文章有老師指導,圖書資料亦多,事情好辦。畢業後如果這些條件喪失,即很容易形成一段真空。當然,讀書時如有所積累,畢業後從事高校教學,情況還會好些。培養人才是一件實事,要從根本做起。如以古代書法文獻和史料作為教學和研究的基礎,指導學生如何閱讀,如何學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形成良好的學風,恪守學術規範。這樣,隻要學生肯學,就會有發展前途。如果趕時尚,從美學或藝術理論入手,就會誘使學生先入為主,拿西方概念來套,誇誇其談,卻以不通書論而無的放矢,進而釀成空疏浮誇的學風。例如,有些書法美學史、書法理論史著作使用古代書論不先做好考證辨偽工作,把漢唐間那些偽托書論都當成真的,放回那個時代,劃歸那些書論名家,硬行理出一段子虛烏有的理論或美學思想發展史。其實,如果能關注現當代人的研究成果,學會尊重別人的勞動,這些問題本可以避免。顧炎武《與友人論學書》講過:“士而不先言恥,則為無本之人;非好古而多聞,則為空虛之學。以無本之人,而講空虛之學,吾見其日從事於聖人,而去之彌遠也。”斯言足以針砭時弊。學風不正不限於大言空談,還包括那些不求甚解而好為著述的現象。例如,書法史或文獻中的某一問題本來已經有好的文章發表,把問題解決了,可是偏偏就有些毫無新意的文章發出來與之糾纏;或是視而不見,再炒作一通;或是不知選題有無學術價值,以一孔之私充當真理;注釋則挑會的注,不會的、難於檢索考證的都不注,和書法精義有關的緊要內容不注而好在外圍作戰。今天的書多、文章多,而好東西少。如果不能防微杜漸,讓這類問題充斥高校,就會形成無本之師傳空虛之學、膚淺之徒逐浮誇之風的局麵。也許目前還談不上偽劣產品,但精品不多也是事實。所以,人才培養必須注重培養真正的人才,至少是學風端正的人才,以便把學科建設持續地搞下去,讓全社會承認高等書法教育的地位。
三、餘論
近年來的高等書法教育頗為興盛,有條件的、沒條件的、不論是否需要的都在上馬,似乎在全國高校範圍內已經取得共識,這是好事,而弊端也孕含其中了。有句很貼切的話叫“一窩蜂”,誰都不甘人後,使得高等書法教育這個舞台頓時擁擠起來。
根據我們的調查,一兩個、兩三個人就辦書法本科者有之,從無成果問世就招書法研究生者有之,沒有學曆而能客串於高等書法教育者有之,亂中辦學而旨在斂財者有之。結果攪渾了水,耽誤了好人家的子弟,也背上罵名,殃及池魚。對此,隻要有人關注並過問其事,做好教學、科研的檢查工作,照章辦學,明確規範,就會逐步好轉,真正地興旺發達起來。
當然,美院、師範、綜合大學都在辦學,都是摸索著幹,很難統一辦學標準。麵對這種情況,院校之間的交流顯得格外地重要,而這一點也是普遍缺少的。同時,近年剛剛開始的與高等書法教育相關的各種學術會議,尚未引起廣泛的重視和積極的參與,高校也沒有組織起相應的學術團體,互相交流和學習借鑒的渠道少之又少。從目前的情況看,要搞好學科建設,使高等書法教育步入規範,恐怕還得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1〕原載《跨世紀書法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中華書道學會編輯出版,2000年;《中國書法》2002年6期轉載後兩部分,中國人大複印報刊資料《造型藝術》2002年6期全文收入。
〔2〕《國際高等書法教育論壇論文集》,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3年。
來源:書法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