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從黃文泉硬筆楷書作品說起---兼論硬筆楷書的發展和走向
發表日期:2006-06-30 22:26:00 來源:中國硬筆書法在線 被閱讀[2210]次

從黃文泉硬筆楷書作品說起---兼論硬筆楷書的發展和走向

 ● 晉連義

 硬筆書法藝術發展到今天,可謂是百花齊放、流派紛呈。也正因為這風格多樣、書體各異的創作優勢,才有了中國硬筆書法藝術的空前繁榮。

 一種藝術的繁榮,總要造就一大批相應的藝術人才。硬筆書法也不例外,硬筆書法的空前繁榮也造就了一大批硬筆書法家和硬筆書法高手。通過這兩年的有權威的硬筆書法大賽(如《中國鋼筆書法》雜誌舉辦的硬筆書賽以及“文華杯”等)來看,我比較注意湖北的黃文泉先生,他以一手帶“顏韻”的楷書在各種硬筆書賽中屢獲高獎,並且毛筆小楷書法作品也在“湖北首屆新人書作展”、“湖北省第五屆書法篆刻展覽”和中國書法家協會的“國展”上也多次獲獎。可見,黃文泉先生的楷書已被受到廣泛關注,並且也確立了其楷書在當代硬筆書壇的地位。從黃文泉先生這幾年在硬筆書法大賽上的獲獎作品中,我們可以窺其硬筆楷書的發展曆程。如(圖一)黃文泉先生在首屆“文華杯”上獲獎的作品,從這幅作品我們可以看出,黃文泉先生這個時期的硬筆楷書追求的是如雕如鑿般精、謹、嚴的硬筆書法風格,作品表現出了雖然是一種端正平穩、中規中矩,但也透露出一種單調和刻板,這如八十年代硬筆書法發展期的硬筆楷書如出一轍,沒有什麼突破和創新。從作品中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出,不管是筆法還是結體都還沒有逃脫中唐時代的大書法家顏真卿楷書的束縛。在這個階段是黃文泉先生向古人書法學習並消化吸收的階段。我們再看看他的另一件作品(如圖二),這是在第九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獲獎作品的局部,這幅作品整體表現出來的是神清氣爽,利落鋒穎,灑脫自然的風格,更體現出一種雅逸、平淡、拙樸、自然的創作情調以及醇雅、情韻的創作理念。這標誌著他的硬筆楷書已經進入了成熟時期,從而也標誌著他在當代硬筆書壇硬筆楷書的地位。

 不管是毛筆還是硬筆,大凡學過楷書的書家大都從唐楷取過法,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最後的結果肯定是不一樣的。縱觀當今硬筆書壇,以唐楷為基而能形成自己獨特表現語言的新生代硬筆書家確實不是很多,而黃文泉先生卻以自己獨特的書法審美思想和聰明才智,在當代硬筆書壇,爭得一席之地,並且毛筆書法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績,這些都與他的書風追求分不開的。王國維言:“古今成大事者必經過三種境界”,用之學書,亦然。我作楷既久,諦觀靜思中,竟得作楷之三種境界:“亦步亦趨,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此第一境界也;端莊平和,沉著冷靜,氣骨開張,頗具匠心,此第二境界也;心閑意淡,悠遊自在,逍遙“法”外,此第三境也。”(這是黃文泉先生發表於2002年第二期<綠天硬筆書藝>上的文章內容),由此可以看出黃文泉先生追求的是一種心閑意淡,悠遊自在,無所縈繞,逍遙“法”外的境界。在當代硬筆書壇,一般來說硬筆書法對楷書的學習都有一個模式,要麼是唐楷,要麼是魏碑,但大都取其平正、規整、開闊之勢,因而技法單調,並且匠氣、習氣太重,這樣就導致其作品無藝術審美性。雖然也學習其它以求其變化,但最終沒有脫離端正平穩、中規中矩中的刻板和單調(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硬筆楷書幾乎全是這種模式)。黃文泉先生硬筆楷書雖取法於唐楷,但他能夠得法而逍遙“法”外,追求一種“法”外境界,所以線條利落鋒穎,灑脫自然,整體的氣勢上給人一種底蘊深厚,意趣橫生。從這兩件作品的變化以及他的書風追求也可得知,黃文泉先生走的是一種碑帖結合的路子,他的硬筆楷書是在唐楷的基礎上保留了“顏氏”楷書的意態和韻味,吸取了魏晉小楷的情趣,然後又融入明清小楷的筆意,最後終於完成了“化碑為帖”的作楷理念。

“化碑為帖”這其中要涉及到怎樣轉化和融入的問題。而黃文泉先生是在轉化和融入的問題上對傳統的一種有意識的“重新解讀”,目的是借此打通一種有法和無法的隔膜,以尋求兩者的融通,從而開出一條屬於自己獨特的表現語言的發展道路。而創造性的解讀打破這種常規和常理是非常具有原創精神的,因為主體能夠無礙的回旋於整個世界,他能將兩種對象與主體實現做了一種完整的交彙,並且使自己淩駕於顏真卿和魏晉小楷以及明清小楷書法的風格之上,自由出入,隨意之適,任取所需,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求趣,注重表情達意,抒寫性靈,張揚個性。 在章法經營上,黃文泉先生創作硬筆楷書作品善於無界格作書,這樣的章法體式更宜於表現意趣橫生、灑脫自然的楷書風格,也許這就是黃文泉先生的聰明之處。拋開在形式上的靈活自由以及書家本身的好惡因素,從書法本身的風格和藝術性來考慮,整飭的界格中一般隻適合表現規範、工整和莊重、嚴肅一路的書風,像以魏碑、唐楷為根基的的楷書。而蕭散自然、高古蘊藉的魏晉小楷以及明清具有浪漫主義的楷書的風格就很難在整飭的界格中很好的表現,因為它們手法多樣、靈活自然、大小不一,所以很難在整飭的界格中去求得整體的和諧與統一。在無界格中作書時,書家的深層的思想和潛意識就會無形中“放開手腳”,任情恣肆,這樣就不用考慮界格的束縛,字體的疏密大可一任自然,以不變求萬變。 通過對黃文泉先生的硬筆楷書作品分析,我們再回顧一下中國的書法史,我們可以看到書法藝術中的每種書體發展到一定的階段,總要逐漸走向成熟、完善,也會逐漸定型。如行書、小草至二王,狂草至張旭、懷素,篆至李陽冰。而楷書也不例外,從魏晉成形,經北魏至唐,也逐漸定型。從另一方麵說,這也是中國書法藝術發展的必然結果。唐楷的定型,我們用藝術和審美的眼光來觀照它,會覺得它裏麵滲透著一種功利主義和尚實的書法思想,而所謂功利主義和尚實的書法思想就是要求書家拋棄主觀理想的情緒和天資的運用,以紮紮實實的步伐僅從客觀上苦練技巧和基本功,這樣隻要一絲不苟的苦練,就能精熟成名,但可悲的是把書家本身的靈氣都消磨殆盡了,寫出來的東西也非常僵化,潛在地也隱藏著一種“俗”的因素,當然更談不上韻味、情致了。但從客觀上也不能否定“唐楷”在中國書法藝術中的地位,因為“唐楷”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在中國的書法史上從此開辟了一個煥然一新的境界,它是最講規矩也最容易掌握規矩的,並且從這個時代開始寫字就有了一套標準和法度。所以,我們今天用硬筆學習古代的法帖就關乎到怎樣解讀“法”和表現“法”的問題,因為每種東西的存在都有兩方麵的蘊涵和意義。有人墨守成規,錯誤的將寫字技巧、規則的探討歸入書法藝術創造,殊不知這種技巧規則一旦定下來之後,就會有一種不可思議的魔力,永恒不變,成為書法家創作的重大障礙。

如“館閣體”的技法不可謂不熟,功力不可謂不深,但它能稱之為藝術嗎?而聰明的書家對“法”總有一種創造性解讀,他們遵守法度,但他們又從藝術的角度去打破這種“法”度,運用一種開拓性的思想用手中的筆去追求和表現一種藝術創造的最高原則——韻味、情致、個性等境界。 在硬筆楷書的發展過程中,硬筆書法因為硬筆工具材料本身的限製,在線條的表現上本身沒有毛筆書法豐富。另外,再加上楷書本來就不容易表現,所以,硬筆書家如果再不注意進行“法”的解讀和用手中的硬筆怎樣表現“法”的問題,這最終將影響一個硬筆書法家的審美模式和創作思想,也將影響一個硬筆書法家的發展和定位問題,從而最終將導致影響到硬筆楷書的發展。我們回顧一下中國硬筆書法的發展曆程,可以看到在八十年代的中國硬筆楷書是以實用為主的,以龐中華先生為代表的一批硬筆書法家大都寫一手實用、工整、美觀的硬筆楷書字,他們技法嫻熟、功力深厚。客觀的講,單純從技能和功力上來看那個時期的硬筆楷書,能寫到這份上,確實很了不起,但這“藝術乎?實用乎?”(出自齊玉新先生的((中國現代硬筆書法藝術研究斷想》——龐中華鋼筆楷書研究斷想的標題)當然我們在審視和反思那個時代的硬筆楷書的時候,也不能采取全盤否定的態度。因為它畢竟為中國硬筆書法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再者用現在的眼光去看那個時代的東西,也是不太合適的,畢竟時代在變化,事物也在發展,人們的審美觀念也在跟著變化。 硬筆楷書發展到今天,還有不少的硬筆書法家和硬筆書法高手還在死守“法”度,遵循平正端莊、工整規範的書法風格,顯而易見這是不合乎時代要求的。在新的時代中,我們在用理性思考硬筆楷書發展和選擇的同時,更應該把握住硬筆楷書的本質精神走向。黃文泉先生的成功應該引起我們對硬筆楷書發展和走向的反思。當然,為學之初,離不開對基本技能的把握和功力的磨練,並掌握一些基本的造型結構原理,因為這個時期沒有一定的書寫技法就直接追求筆情意趣,勢必造成因許多地方理解不深而不能控製線條的走向,其結果就可能導致任意而為。但到了一定的階段再一味的追求平正、規範,這隻能是簡單的機械操作,從藝術發展的角度來說這是不夠的。所以,我們要從書法藝術研究的角度來定位和研究硬筆楷書藝術的發展,創造性的解讀這些問題,這也將會影響到硬筆楷書的發展走向問題。 自古就有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元尚態、清尚質時代書風追求,所以對於硬筆楷書的創作走向也應該體現一種時代精神。具體的表現就是硬筆楷書應該是擺脫單靠技能所表現的形質,追求一種意趣、韻味、率真、樸質的藝術審美特質,這是一種創作理念,也是一種創作情調。顯然,在這方麵通過對黃文泉先生的硬筆楷書藝術的分析,多多少少的給我們一些啟示。

如果想在硬筆楷書中表現豐富的審美的內涵以及質力、韻的線條和樸雅、率真的氣質,單靠單方麵的學碑和單方麵的學帖是不能達到那種境界的。未來硬筆楷書創作走向應該是“化碑為帖”、“碑帖相融”的道路,硬筆楷書作品也應該表現出來既勁健又遒潤、既拙樸又自然、既古淡又清雅的審美格調。在具體的學習和操作過程中主要是在以碑固有的方正結構和框架,把帖的婀娜靈動的韻味,拙樸率真的情趣以及醇雅的書卷氣息滲透、融入其中,這樣就避免和緩解了學碑的生硬,也擺脫了單純學帖而導致的空虛和柔媚以及線條的流滑。這種“化碑為帖”、“碑帖相融”的創作道路不象單純的學碑或學帖的簡單模式,它要求硬筆書者要具有融合的意願和能力,在創作上要符合書法的法度,又要具有美學意義以及抒發書者個人的情懷,這需要硬筆楷書書者在理性的基礎上拋開單一的創作局限,使自己的審美視野和藝術認識走向一種開闊。 縱觀我們的硬筆書壇,硬筆楷書的創作勢頭和傾向還是令人欣喜的,如這兩年湧現的黃文泉、餘中元、倪俊冬、張玉波等,他們經過自己的努力和創新意識為硬筆楷書的發展開辟了另一番新局麵,同時也推動了硬筆書法楷書的發展。在欣喜之餘我們也應該意識到當前的硬筆書壇現狀,畢竟大氣候還沒有形成,更多的硬筆書者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