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澤珊對傳統的發掘與詮釋 ● 晉連義 在硬筆書壇,高手不是那種無邊無岸的熱情和迷戀,他們不會在創作時感覺到有些力不從心,也不會感到激情已經耗盡,而是一種是實力型,他們有雄厚的基礎理論知識和高超的創作技巧,並樂於繼續積累,他們對那些時髦的東西,並不表現出太大的興趣,瞄上一眼就丟在一邊。他也許隻會一種書體的創作,可需要的時候,他迅速成為高手。因為他本來就對那種書體有深刻的理解,當然是理論上而非實踐上。 那麼,硬筆書法高手究竟有那些共通的精神素質和心理習慣,這個問題,我覺得有很好的研究價值。並且這種研究的重要性也是顯而易見的,當然也會遇到麻煩。硬筆書法高手那麼多,並且都操著不同的書體,說任何一點共通都會湧出大量的例外,而例外一多,所謂共通雲雲也就很不保險了。如果能對例外作一一的解釋,當然不錯,但這樣一來,一篇文章就成了自己出難題又自己補漏洞的尷尬格局。補來補去,痛快淋漓的主題都被消磨掉了,好不為難煞人。我思忖日久,頭腦漸漸由精細歸於樸拙,覺得硬筆書法高手有一個不存在例外的共同點;就是對浩如煙海的傳統書法經典的選擇、學習、臨摹、借鑒和發展。 金澤珊先生是近兩年硬筆書壇闖出來的一匹“黑馬”。他在2003年幾乎包攬了硬筆書壇權威賽事的大獎,如第九屆“愛華杯”中國鋼筆大賽的特等獎,第一屆“綠天杯”書論書藝大賽創作、臨帖特等獎、最佳新人獎,並且也以其深厚的傳統功力贏得了硬筆書壇的讚譽和關注,可謂紅極一時。那麼金澤珊的成功之道是如何走出來的呢?我想這應歸功於澤珊先生對傳統的理解和不斷的從傳統中汲取營養,積累自己的結果。 硬筆書法作為一種造型藝術,繼承傳統,“入乎其內”非常重要,它的創作不僅僅是一種技巧,它需要寬厚和豐富,需要有內涵和價值,要達到某種理想的彼岸,使主客體之間天然融合,符合審美要求,決非獨門兩招能為。金澤珊深諳其中奧秘,用他自己的話說;“上溯金文,甲骨,下通章草,今草,豈可不學?”,在精於歐楷的基礎上,諸體兼善,上追魏晉墓誌,下涉明清小楷以及當代的硬筆書法藝術成果。在用筆和結構上他取歐揩的瘦勁、嚴謹、毓秀和規範,並對《好大王碑》、《石門頌》等長期識練,細心演繹,使其簡便自然、沉著痛快的筆勢,增強空間造型美感、意趣變化和創作的豐富性,漸得稚拙、渾厚。在此基礎上,他又廣覽碑帖,博臨百家,鑄就了比較堅實的基礎,終於厚積薄發,逐漸形成自己的個體特征。 當我們用中國書法的形式要素、藝術特點、審美意境來全麵地闡釋金澤珊對傳統書法藝術的繼承、追求和理解,就會異常清晰地透視出他對硬筆書法藝術的認識深度和選擇道路。毋庸置疑,它的視點、起點都是比較高遠的,範圍是廣闊的並且是理智的。麵對金澤珊先生一幅幅充溢著古典精神和現代氣息的最新硬筆書作,其取涉的廣博、理解的深度和功力的深厚可見一斑,使人產生藝術的美感和審美情愫的共鳴。任何藝術安身立命的起點都離不開傳統積澱,書法藝術尤其是這樣,隻有通過對浩如煙海的傳統書法經典的選擇、學習、臨摹、借鑒和發展,將先賢對書法藝術的貢獻,包括經典碑帖、思想意識、創作經驗、技法理解等高度集中,加工提煉,然後融合自己的美學、文學修養,才能形成獨特的、具有自我審美意識的形象思維形式----書法藝術作品。 書法作品也是書法家思想心愫、藝術修養的直接反饋,而一個成功書法家孜孜以求的目標就是利用自然的筆法技巧,將這種情與意合理地轉換在抽象的線條之中。在這方麵金澤珊同樣達到了一定水平,它比較理性地把握了其精神實質和運筆的關鍵,在他筆下的藝術語錄中,時間和空間的構成達到了和諧的統一。我們從他近期的硬筆書法藝術作品中,直截了當地可以欣賞到其自家風貌。由於具備比較深的傳統功力,其對書法真諦的參悟顯得獨到,線條靈動、流暢、富有情趣是作品的主體風格,在他的大部分作品中,更突出地表現出對傳統的相互兼容,揮灑淋漓,點劃獨到、技法嫻熟、結構靈巧、收斂放縱,都恰當地把握到一個比較合理的程度,使欣賞者既感酣暢,又覺含蓄,引人入勝,耐人尋味。 通過上麵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金澤珊的成功,雖然源於獨特的意識理念和創造方式,但主要歸功於他對傳統的不斷認識、修正、完善,即對傳統構建的結果,這是硬筆書法高手的共通之處。雖然,每一個硬筆書法高手對傳統的的塑造也沒有現成的模式可抄襲,但是都需要經曆對傳統的認識、修正、完善這一過程,並且對書法傳統的構建也是一種組織係統, 它具有自我內聚、自我改造、自我調控、自我完善、自我延續等獨特的功能的共性。 那麼,對傳統的構建,硬筆書法高手是如何利用這一共性,並且根據自身的特點,進行具體定位的呢? 我想首先是選擇適合硬筆書法家本體的價值標準。對傳統的審美認識是整個傳統構建的核心所在,因此確立正確的審美觀念是首要問題。這就需要書者立足於自身的具體特點,根據目的、認識、習慣和搭成方式選擇適合自身發展的繼承模式,同時還要把握這個審美體係與其它傳統之間的協調性,傳統書法浩如煙海,既要有重點的選擇,又要廣泛涉獵,才能真正領悟古代書法作品中的真諦,因為真正的傳統書法是從古代的優秀碑帖中一點一滴凝結而成的,它是對古人書法創作技法、創作思想和精神內涵的全麵繼承,而不是對古代書法作品的簡單複製。就“傳統”一詞而言有兩層含義:一是繼承古人流傳下來的東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二是在繼承的基礎上形成具有民族性和時代性的東西。所以,簡單地重複古人不能形成傳統,拋開古人而任意枉為也不能形成傳統,要把繼承古人和體現時代性同時做為判定傳統書法的一個重要標準。另外,對古代書法的學習,不能隻簡單地局限於臨帖、讀帖,更重要的是通讀曆代書法,充分學習繼承古代書法中的創作技巧、創作思想、臨池體會和審美標準,解決思想認識上的問題。 通過對傳統書法的分析、認識改變硬筆書法家的舊有審美觀念,培育他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建立起傳統與創新之間的依存關係,使個人認識、思想、感情、習慣與整個審美意識有機地統一起來,形成相對穩固的創作模式,凝聚成一種合力與整體趨向,以此激發出硬筆書家本體的主觀能動性,為達成創新的目的。另一方麵,對傳統的認識不斷完善深化,一旦形成良性循環,就會持續推動硬筆書家本身的發展。 再者,是在確定價值標準之後的提煉定格。一個有實力的硬筆書法高手對傳統的構建是需要經過一定的時間過程,這一過程中,需要不斷地進行分析、歸納、進一步提煉定格。都經過長期的反複實踐和總結提煉出來,當內外條件發生變化時,對傳統的認識也應相應不斷地進行調整、更新、豐富、發展。高明的硬筆書法高手不僅需要認識目前的硬筆書壇現狀,而且還要了解其書風的發展方向,並能夠有意識地加以調整。當然在大麵積改變的情況下進行藝術創新、提高藝術質量當然不是很容易的事,但關鍵是在既有的形式下豐富藝術內涵,既要保持傳統藝術的韻味和民族特色,又要蘊涵時代的新鮮氣息。 大凡每一個硬筆書法高手的誕生都是一個相當艱苦的過程,這個艱苦的過程主要體現在對傳統的提煉和定格上,其中貫穿什麼脈絡、定格在什麼層次、以什麼的風格來表現等等足以讓書者絞盡腦汁,勞心費神,至於說能否創造出精品則更需要拿出超凡的智慧。其次是著力創作,精心創造,作品的創作是最關鍵也是最難的環節。作品創作的困難在於創新、在於風格的定位、在於出精品、在於能為硬筆書壇認可。對於硬筆書法高手來說,培養獨特的意識理念,是書者本身持續、穩步發展的基礎。不同的書者處於不同的內部與外部因素之中,對傳統的認識也會不相同,並產生不同的行為規範以及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因此,硬筆書者對傳統的構建不能千篇一律,應該根據自己本身的特點,進行具體的定位,這樣才能形成自己獨立的藝術風格。 【回到首頁】 【我要發言】 【關閉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