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漢字造型揭秘(一)
發表日期:2006-06-30 22:24:00 來源:中國硬筆書法在線 被閱讀[1904]次

漢字造型揭秘(一) ● 高惠敏 人人都想把字寫好,至少要做到端正勻稱清楚整齊。我們都在書寫上下過功夫,讀過各種各樣的書法教材,老師費心教,學生認真學,大家都在努力,而且抱著迫切而真誠的願望,然而實際的結果如何呢? 現狀是:少數天賦好的同學,上手就靈,字寫得漂亮傳神;而大多數學生的字,卻是每況愈下越寫越糟糕,不要說規範優美,就連最基本的清楚整潔都做不到。這究竟是什麼原因,是誰的責任呢? 說起來,學生寫不好字的原因很多。比如,現在學校普遍對此不夠重視,寫字沒有硬指標;課上作業太緊考試太密,課後要關注的事物太多;年輕人追求時尚、有點浮躁,希望一蹴而就;經常操作的是鍵盤,與書寫的動作是兩股道,等等。這些都是事實,但另一方麵,為什麼人人本心想做好的事,客觀的結果恰恰與主觀願望背道而馳而且愈演愈烈呢?不能怪時代、怪學生,隻能說原有的書法教學體係現在已經無法達到既定的目標。從大麵兒上想,這事兒也既可憐又可笑:21世紀的今天,怎麼書法還能安之若素沿用兩千年前王羲之的老一套?別的學科都在突飛猛進日新月異,而書法的觀念和方法居然還能一成不變、隻聽古人說教,這實在是不可思議、叫人吃驚不小。王羲之可以天天拿毛筆寫字,不必知道報紙電視互聯網,無須關注信息時代、知識經濟、環境保護、反腐打假、“9.11”,而現代的青年每天要經曆要接受爆炸般的新事物新成就,當然也不可能拿出那麼多的時間來專心閉門修煉提按頓挫。顯然,這太跟不上形勢,必須下決心吃藥開刀。 (一) 治病要對症下藥,我們先來透視一下舊的傳統書法教學體係有哪些致命的毛病。 首先,大家知道,說一個東西好不好、對不對、美不美,都會有一個一般的標準,比如看一張畫,人要像、色要準,要對景物、要配置恰當;要當模特兒,身材和二三圍要達到基本的要求才行。依據這個一般的標準,我們就很容易表示認同的程度,好與不好就能一目了然、界限分明。說到寫字,當然也有一般的標準,比如,前兩個字“金秋”寫得好,後兩字寫得不好,中間這字則在好與不好之間;這是一般標準的概念。 其次,作為一門學科,我們最關注的是普遍的規律。比如:溫度的改變會使物質產生物理或化學變化;要說一句話,謂語和賓語前麵應該有明確的主語,所謂“無主語”,那是一般情況下的一個特例,等等。這些普遍規律都是從大量特殊或個別現象中總結出來的,學習和掌握了這些普遍規律,再來觀察和研究具體的問題,就有了理性和根據。比如要畫一個人,我們會想到五官的比例大致應是三停五眼、身高是頭一身七;要畫一組靜物,我們知道一定是近大遠小、前實後虛,以及受光麵和背光麵、陰影反光等等要素,觀察和表現都應依據這些原則來進行。這是普遍規律的概念。 由個別到一般再到個別,這是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方法,而其中的普遍規律,作為任何一門學科的主幹,應該是我們研究的重點。學完任何一門課,對於它的普遍規律,大家都會留下明確的印象,不但明白它的綱要,而且能夠運用。 那麼現在我提一個問題,上了兩三年的書法課,你對書法的一般標準和普遍規律能說出個一二三四嗎? 我想此時大家腦子裏肯定是一片空白。我們會想到顏體、柳體,還有具體筆畫的提按頓挫起承轉合,以及某一個字應怎樣安排,或者是“端正勻稱、形神兼備”這樣一些虛泛的口號;至於字的造型怎樣就好、怎樣就不好;根據什麼樣的原則來組合字的筆畫才能體型端正、合理美觀,大家一定麵麵相覷、莫名其妙。很遺憾,書法從來不涉及這些方麵的內容,它的學習永遠足從個別到個別、由特殊到特殊,恰恰忽略了“一般標準和普遍規律”這個最重要最關鍵的核心。上課,我們會先寫顏字再學柳字,老師的講解也會不厭其煩由作者到作品、從特點到方法說得頭頭是道,但是,從來不會引導你去把歐顏柳趙放在一起來比較,探討它們公共的審美要素,更不會試圖總結要達到基本的審美要求應該認識哪些規律,所有書法家的成功,也都躲過了普遍規律這一關:他們不外都是先學這家再學那家,然後再加上點自己的東西就卓然成名、以逸待勞。真草隸篆大概都涉獵過,但也不過是按著“趙錢孫李”的順序,在備個特例門前燒一柱香、念一通佛,好象從不關心、也不需要知道普遍的規律、一般的目標。這樣做的結果如何呢?隻能是:如果有天分、又努力,你或許就“寫得好”了,還會得到社會的承認和稱讚;然而對大多數人來說,字寫不成不說.連最基本的道理也摸不著頭腦。 所以,舊的書法教學體係,一直是我寫你學我說你聽“功到自然成”,它是大量特例對少數人的“自然點化”,而不是普遍的規律對多數人的公共教育。 也許有人會說,我知道寫字要“上緊下鬆”,還有某字必須“左高右低”、某字應當“上寬下窄”,這難道不是規律嗎?那麼我們現在來試一試: 這兩組字,一邊是上緊下鬆,一邊是上下均齊,究竟哪一組更順眼些?顯然,“上緊下鬆”隻是某一種書體的特殊處理,並不能反映所有的書體的審美特征,所以它還是一種“個別”現象; 這些造型都是“左高右低”,它們就一定正確嗎?顯然也不是。大家都做到了左高右低,為什麼還是一一人一個樣,還是不好看呢?所以,這類口訣也不是漢字造型的規律,隻是一種沒話找話的“擺設”需要。 所以,普遍規律對書法的舊模式來說是缺失的、陌生的。 不僅如此,對於一般的公共審美標準,傳統書法體係采取的態度不但是虛無的、而且是否定的。本來,作為中國人,大家都對字的正誤好壞其實有一種相當統一的“集體無意識”,說這個字好,那個字不好,大家所持的尺度是相當接近的,也就是,般的標準其實是客觀存在的。但可惜,舊的書法體係,不重視共而特別強調個性,開始學書法,上來就必須以歐顏柳趙為範本,這就是所謂“取法乎上”(即使在“歐顏柳趙”幾家中,也還有級別的不同)。假如學習一般的“好字”,則要被扣上“人手不高”的帽子,似乎有點“大逆不道”。這些典範當然也是好字,但畢竟個性化因素比較突出,學起來比較困難和複雜。如果小孩子學習講話寫文章,開始就教他摹仿魯迅的句式、老舍的語言,顯然既不實際又不合理,這是人人明白的道理,但一到書法,大家往往就又犯糊塗——上來就要“直接名家”、“高屋建瓴”,這樣的選擇反被看作天經地義,因為老祖宗就是這麼說的;至於違背了常理矛盾百出、問題叢生,大家反而心安理得不大在意。依我看,上來就學名家,其實隻是一種無奈的選擇:因為沒有一般標準的範本,幾千年來又不注重規律的總結和歸納,於是隻好削足適履,先讓你穿上,不那麼合腳、但一定耐看的“好鞋”,期望你走著走著,也許慢慢兒就會適應、舒服。這樣的結果必然是:少數人的腳長成了鞋的形狀,多數人受不了約束幹脆扔了鞋光腳走路。 由於缺乏一般標準的參照和普遍規律的引導.所以書法的教學就總是出於一種依樣畫葫蘆的摸索狀態,其過程就顯得曲折漫長,要學的內容則深奧繁複。本來寫字是一種應知應會的實用工具,現在成了神秘的“UFO”,所以現在的學生普遍對它心存敬畏,學了幾年還不沾邊兒,自然就會棄而不顧。即使有人有興趣,但如果一定要那麼長的時間才能“破譯”其中的密碼,恐怕也隻能忍痛割舍,“想說愛你不容易”。這是不講科學的苦果,是舊的書法教學體係本身存在的兩個痼疾或“死結”。 在書法教學的具體關節上,也存在著不少誤區,妨礙大家的正確認識,比如,字要寫得美觀大方,它的核心要素究竟是什麼? 是用筆嗎?不論我們翻看哪一本書法教材,80%的內容都會涉及到用筆這個話題;即使是鋼筆字課本,介紹的也多是頓挫起落推送提收,而關於合理字形的另一要素——結構,往往一筆帶過,語焉不詳。果真如此嗎?顯然不是。 以“平常”這兩個字舉例:這是王羲之的親筆,公認的好字,結構和用筆都做到了極致。如果我們把字的筆畫位置稍作調整,這兩字馬上就潰不成軍。相反,如果我們隻取結構,省去筆畫的提按肥瘦,隻剩一把“骨頭”,這個字依然可以亭亭玉立。這也反過來證明,決定一個字的成敗好壞,恰恰不是人們印象中的鐵畫銀鉤,起核心作用的主要是筆畫所處的方向、位置以及相互關係,也就是說,結構才是漢字安身立命的關鍵。假如再把筆畫的血肉附著上去,當然字就更加完美有神,但畢竟筆畫形態隻起到輔助的裝飾作用,假如結構先不正確,不論怎樣優美的筆畫形態也難有回天之力。 再進一步提問,假如隻著眼於結構這個核心崗素,那麼造型的美醜又是以什麼決定的呢? 是外形嗎? 首先,漢字雖稱方塊字,但其實並非方整勻齊大小一致。而手寫的漢字,恰恰是要有些大小參差看上去才更加協調勻齊而有活力。所以造型的美醜與外形是否方整劃一基本沒有關係。很多書法教材把漢字的外接點連成各種各樣的幾何形態,這也說明實際上漢字因偏旁部首的不同是外形各異的。其次,既然每個字的外形本不相同,那麼同時也證明了那種為漢字規定幾何形狀的教學方法對於判定漢字的美醜毫無意義——因為隻要是正確的造型都是美的,你不能說梯形就好看,三角形就有問題。 是筆勢嗎?答案也是否定的。 筆勢是指書寫時自然形成的筆畫之間的某種“暗示”的聯係。如果說,寫出來的文字具有活力和生命,是來自於這樣的“筆斷意連”,那麼我們用鐵絲、火柴棍、霓虹燈來組合成字,它們的筆畫之間沒有任何勢的關聯,但顯然也會有明顯的高低好壞之分,可見,這造型的美與醜,也不是由筆勢所決定的。 有人還會強調書寫時的節奏感和時間性。因為書寫必須是依一定的筆順,並且表現出一定的快慢強弱的節奏,這也是用筆的一個內容,老師在課堂裏也會時常強調的。那麼這些因素對造型美醜是否有影響呢?現在我們把一個字和幾個偏旁刻成印逐個印上去,或者直接逆著時間的順序倒著書寫,它們同樣可以形成優美的漢字字形。這證明,筆順和節奏也無法左右美形的塑造。好與不好,隻看你的結構是否合理。 通過以上幾方麵討論,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一個字的“好”與“不好”,與書法上常說的筆法、外形、筆勢、筆順都不存在決定性的因果關係;造型的正誤美醜,關鍵隻在於字的結構。能不能寫出好字來,主要決定於寫的人頭腦裏有沒有正確的結構意識。 以上這些結論,直至今天,大部分書法家還是拒絕接受的。然而多少年前,啟功先生就發出慨歎,他在一首論書詩裏寫道:用筆何如結字難,縱橫聚散最相關。一從證得黃金律,頓覺壘牛骨隙寬。 啟功先生希望用“黃金分割”的原理來描述結構的一般規律,盡管他的解釋有些牽強,但期望探索簡明規律的努力是值得大家欽佩的,啟功先生寫的字,用筆也沒有多少提按頓挫。但凶為結構特別精準秀美,所以書法成就也得到了大家的稱讚。他這樣的字能夠獲得社會的承認,本身也證明了“結構是關鍵”這樣一個樸素而簡明的真理。 所以,以下的討論,我們可以隻著眼於結構這個主要矛盾。圍繞或依據結構這個核心來研究,事情就變得相當簡明而且集中。 下一頁:漢字造型揭秘(二) 【回到首頁】 【我要發言】 【關閉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