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改改老習慣
發表日期:2006-06-30 22:17:00 來源:中國硬筆書法在線 被閱讀[2150]次

改改老習慣 ● 孔令馳 一提到書法,無論圈內還是圈外的人,都不認為是簡單的事情,諸如書體、字體、章法等等,都要求學書人必須下功夫去學。古往今來,書法隨著曆史發展的進程不斷演變,由此,不同的時期形成了不同的書法風貌,湧現了引領潮流的代表yabo22官网 ,那些被視為經典的書法作品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學書人。後人競相模仿前人,這對於繼承傳統有積極的意義,但同時也容易陷入前人書寫及書法創作模式這種“老習慣”的窠臼。如果辯證地看待這個問題,老習慣給書人帶來積極作用的同時,也對一個書者的創造性思維產生了消極的影響。所以說,在追求書法藝術的道路上,改改老習慣.多做新嚐試,很有必要。 舍“繁”取“簡”。 書法作品或書法創作離不開繁體字.算是老習慣了,“舍繁取簡”是主張書法創作中摒棄繁體字、異體字,而采用1986年國家語言工作委員會公布的簡化字.雖然有圈內人十不讚成將簡化字用於書法創作,但是,相對而言,將簡化字運用於書法創作所出現的文字差錯率要小於運用繁體字,畢竟簡化字和我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而繁體字,在演變的進程中,有的寫法不止一種,錯誤多多.如果不具備深厚的古文字水平,難分良莠,由此容易造成在創作中全盤照搬,以訛傳訛的情況。在曆屆書賽中,錯別字現象的出現,不排除與繁體字運用不當有一定的關係。尤其一幅很見功力的作品,因錯別字這一瑕疵而影響作品的整體藝術水平.實在是一件大憾事。假如參賽者能將簡化字運用於書法創作中,對於減少文字差錯率,肯定有效。 變“縱”為“橫”。 作品中漢字的排列從“上”到“下”是傳統的書寫習慣,無論是隻常書寫還是印刷物,都遵循這一定式。真正實現“變縱為橫”的文字排列方式.也是幾十年的事情。然而,這一頗具創意的方式卻沒有在書法作品上普及開來。從見到的作品中,我們不難發現,無論足運用毛筆還是鋼筆創作,大多數人仍熱衷於傳統的文字書寫方式。也有的人覺得,隻有按照傳統的習慣創作的東西,才更有傳統的味道.也能體現“古風”。其實,改改老習慣,嚐試多用橫排文字的方式搞書法創作,也具有新意,漢字的筆順或從外到內、或從上到下、或從左至右,采用橫排的方式,更容易體現承起連綿、婉轉回環的動感。 起“左”終“右”。 縱觀古今碑帖,絕大多數章法布局呈豎排自右至左,這也是老習慣了,僅就書法創作而言,筆者認為,如果在保持豎排行筆作字形式不變的前提下,改改老習慣,嚐試“起左終右”的行文格式,也是完善章法的重要形式。書法創作實際操作中,多數書者會有這樣的感受,麵對台案上的紙張,如果懸腕作書,有了第一列,當寫下一列後,必然要顧及前列,尤為明顯的是對字的舒張構成掣肘,猶如束縛了人的手腳一般。如果枕腕作書,沿襲老習慣.也有別扭的地方,書寫當前列,手與肘勢必要擋住完成列,實在不便於駕馭全篇,由此,易使章法的完美性打折扣。倘若改改習慣,采取“起左終右”的方法.在謀篇布局上,無論懸腕還是枕腕,已經書就的部分盡在視野之中,而且,就漢字結構的特性而言,朱筆在下或在右的占絕大多數,從左至右書寫的過程中,紙張右部分的空間,更便於字寫得更舒張,進行下一列則視前列已占用的空間確定起筆位置,這對於創作經驗不足的書者,不失為一個好方法。尤其是硬筆書法創作,更適合采用起左終右的方式,因為鋼筆的握筆姿勢不同於毛筆,如果采用老習慣從右至左書寫,要特別注意已經書就的部分,否則腕部會觸及墨跡未幹的字嚴重者,功虧一簣。改改老習慣,自左至右書寫,則不必顧及這個問題。 感興趣的書道同仁,無妨多做探索。 原載《中國鋼筆書法》2006年第1期 【回到首頁】 【我要發言】 【關閉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