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亚博.apk  > 中國書壇 
開封慶祝中國翰園碑林創建30周年 致敬“公濤”精神
發表日期:2015-08-29 10:33:00 來源:開封文明網 被閱讀[2642]次


中國翰園碑林創建30周年慶典開幕

中國翰園碑林創建30周年慶典開幕

中國翰園碑林創建30周年慶典活動現場領導致詞

  

中國翰園碑林創建30周年慶典活動現場領導致詞

  

中國翰園碑林創建30周年慶典活動現場

  

中國翰園碑林創建30周年慶典活動現場  

    慶祝中國翰園碑林創建三十周年暨翰園情——國學修養與書法全國青年書法創作骨幹高研班作品展開幕式舉行

  古城墨香飄四海,翰園盛會迎嘉賓。8月25日,由中國書法家協會主辦、中國翰園碑林承辦的翰園情——國學修養與書法全國青年書法創作骨幹高研班作品展開幕。中國書法家協會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潘文海,中國書法家協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劉恒,國務院經濟顧問李寶榮,河南省文聯主席楊傑,河南省文聯副主席、河南省書協主席宋華平,河南省老幹部局副局長李修建,河南省書協副主席兼秘書長謝安鈞,香港孔教學院院長湯恩佳,韓國碑林園理事長許由,開封市領導黃道功、高宏勳、孫曉紅、趙潔出席開幕式。

  開封市副市長孫曉紅在致詞中表示,開封作為首批“中國書法名城”,書法文化底蘊深厚,書法曆史源遠流長,享有“一城宋韻,半城墨香”的美譽。全國青年書法創作骨幹高研班作品展的舉辦,必將進一步提升中國翰園碑林的碑刻藝術和書法藝術水平,充分發揮其作為“中國書法名園”的獨特作用,並對開封文化事業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中國翰園集團董事長李孝泉對領導和嘉賓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對多年來大家對碑林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

  據了解,中國翰園碑林是中國書法家協會命名的首個“中國書法名園”。本次展覽共征集兩期高研班學員和指導老師的作品100幅,旨在把一批具有鮮明風格的當代青年書法家的優秀作品充實到碑林中去,進一步推進中國翰園碑林的建設與發展,為地方文化建設添彩,為書法藝術添彩。

  雙方攜手 助推開封文化建設—訪中國書法家協會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潘文海

 

潘文海

  “中國書法家協會跟中國翰園碑林的接觸不是從現在才開始的,而是有著特殊的淵源,從開封市成功申報中國書法名城,到中國翰園碑林成功申報全國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中國書法名園’,再到今天雙方籌備的一係列活動,中國翰園碑林一直都在中國書法家協會關注的視野之內。”8月24日晚,剛剛抵達開封準備參加慶祝中國翰園碑林創建30周年活動的中國書法家協會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潘文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提到中國翰園碑林和李公濤精神,潘文海動情地說,中國翰園碑林有著獨特的定位和優勢,為了弘揚中華文化和書法藝術,中國翰園碑林的創建人李公濤傾其所有,帶領全家人采石刻碑、開園建林,他的精神感動了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我們對此非常敬佩。中國書法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陳洪武專門指示,一定要把此次活動策劃好、實施好。

  談到中國書法家協會與中國翰園碑林共同策劃的翰園情——國學修養與書法全國青年書法創作骨幹高研班作品展,潘文海說,去年6月,經中國書法家協會組織專家組認真評審,有51名學員參加了首屆高研班。今年4月,又有42名學員參加第二屆高研班。這兩屆高研班,聚集了全國45歲以下書法創作的實力派精英,此次展出的作品就是這兩屆學員創作的精品,基本上體現了當代中國青年書法創作的高度和水準。潘文海希望中國書法家協會今後能不斷加強與中國翰園碑林的合作,用更多的書法精品充實、提升碑林的園林品位。他同時表示,希望中國書法家協會通過與中國翰園碑林的攜手,共同為推動開封文化建設做出貢獻。

  中國翰園碑林是文化奇跡—訪公安部宣傳局原局長、作家武和平

 

 

武和平

  武和平,一位土生土長的開封人,曾任公安部辦公廳副主任、公安部宣傳局局長。他是一位公安戰線的傳奇yabo22官网 ,又是一位作家。跟他交談,記者不時能夠感受到他身上透出的儒雅之氣和閃爍在他言語中的智慧火花。

  談到開封,談到中國翰園碑林,談到李公濤,坐在記者麵前的武和平總有那麼多感動。他說,八朝古都開封是一片文化沃土,中國翰園碑林是文化奇跡,而“文化愚公”李公濤正是為中華文化鑄魂塑形的人。此次回到家鄉參加紀念中國翰園碑林創建30周年典禮,他感觸頗深:“中國翰園碑林能建成今天的規模和水平實屬不易,其中有公濤先生和家人付出的艱辛,更有曆屆開封市市委、市政府對碑林建設的鼎力支持、精心扶持,同時也浸透著開封百姓和人民軍隊的勞動汗水!”

  武和平告訴記者,上世紀80年代,他曾去過李公濤家,在李公濤的陋室中,聽李公濤朗聲說有生之年要在開封建成一座大型碑林,當時他就認為,這件事如果能夠做成,無疑是一件善莫大焉的好事,但又表示疑問,如此浩大的工程,如此綿薄之力,如此病痛之軀,能持續多久?能走多遠?他真沒想到,中國翰園碑林能建成今天這樣的規模!

  武和平說,為什麼中國翰園碑林會出在開封?因為開封有泱泱五千年中華文明血脈的滋養。為什麼李公濤會有建設碑林的夢想?因為李公濤有文化,有儒家的家國情懷。隻有被文化熏陶、浸潤,才會為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他表示,相信通過公濤精神和碑林文化育人、勵人、律人、惠人作用的發力,一定能給“四個開封”的建設帶來強勁的推動力。

  “公濤刻碑”會成為不朽的傳說—訪中國硬筆書法協會名譽主席、著名硬筆書法家龐中華

  帶著濃重的四川口音,言語間激情四射,渾身浸透著詩人的豪放和書法家的沉穩……這是中國硬筆書法協會名譽主席、著名硬筆書法家龐中華給記者的印象。8月24日晚,在龐中華下榻的賓館,記者采訪了他。

  說起開封,龐中華感到非常親切。“上世紀70年代,我首次來到開封,這座城市給我的印象非常好。”龐中華說。談到李公濤,龐中華更是讚賞有加。他告訴記者,他與李公濤很有緣分,在上世紀80年代就有交往。他說:“有一次,李老先生跑到我家找我,說他已經請人刻了上千塊碑,堆在小院子裏,家人不理解,土地又拿不到,真是焦急萬分。第二年,當時任河南省政協委員的我在省政協會上,和其他13名政協委員聯名書寫了提案,時任河南省省政協提案委員會主任的溫敏大姐風塵仆仆找到各級領導,才使碑林的土地問題得以落實。”

  說到李公濤先生的精神,龐中華更是欽佩不已,並給予極高的評價。他說,中國民間有很多神話故事,比如誇父逐日、精衛填海、女媧補天、愚公移山等,相信若幹年之後,“公濤刻碑”會成為不朽的傳說。公濤精神的實質,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的,“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一直擔任中國硬筆書法協會主席的龐中華,為了傳播弘揚中華文化,近年多次到海外講學和進行藝術交流,為漢字文化的推廣做出了貢獻。他認為,如今雖然人們書寫工具使用得少了,但是硬筆書法仍然深受廣大群眾尤其是青少年的厚愛,應該在中國書法的藝術長廊裏,為硬筆書法辟出一隅,豎起裏程碑。(記者 田宏傑)

  重溫“公濤精神”,回顧碑林人的艱辛創業史

老照片重溫公濤精神

老照片重溫公濤精神

  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河南的窮在全國是出了名的。但窮則思變,窮易出英模,窮易出精神。聞名全國的焦裕祿精神,就出自於我們河南最窮的蘭考縣。焦裕祿精神教育和鼓舞了幾代人,習總書記把焦裕祿精神比做我黨延安精神,重新號召全國人民向他學習。

  繼焦裕祿精神之後,在八九十年代,我省又出了一個“公濤精神”,他的創造者就是被大家公認的當代“文化愚公”,優秀共產黨員李公濤先生。

  座落在龍亭湖畔的翰園碑林,是一座名譽國內外的古樸典雅、雄偉壯觀,集詩、書、畫、印與古典建築為一體的多功能,多層次極具觀賞價值的藝術寶庫,不少遊人為她的美麗風貌和藝術價值折服。這背後是李公濤及其團隊為建翰園碑林付出的巨大心血。

  李公濤是開封地區供銷社的一名幹部。因工作期間積勞成疾,提前退休回家。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是閑不住的。李公濤退休後總想發揮餘熱,為我市的建設和發展做些事情。

  機會總是給有準備的人,1984年8月《開封日報》開展了“重建曆史文化名城,發展旅遊事業”的大討論,猶如一把聖火燒得他心情激動,徹夜難眠,他翻來覆去的想:做為七朝古都的開封(現在又定為八朝古都),先人們為後代留下了燦爛的文化。做為現代人,我們應當為子孫後代留下什麼?麵對曆史的思考,李公濤怦然萌動了驚世之舉。他要傾盡餘生,廣收天下墨寶,鐫刻於石,自籌資金,興建一座集文化、旅遊為一體的當代最大碑林。做為年近花甲的人能有這種理想實屬難得,但要實現這種理想更是不易。首先,他這種思想就被少數的家人否定。如果此時他退縮了,那就沒有後來的“文化愚公”,也就沒有翰園碑林。李公濤不僅有遠大的理想,更有堅定的意誌。他力排眾議,不僅說服了家人,也打動了周圍的人,也因此,獲得了開封市人民政府的信任和支持。

  民辦碑林是一項前無古人的事業。李公濤要辦碑林須從零開始。資金、人才、場地樣樣缺乏。他知道要把夢變成現實,何等艱難!但李公濤卻信心滿懷。他要做別人不敢想的事,要攀別人不敢登的山。

  為了保證作品的質量,他首先向當代書法名家發函征集作品,從而保證作品的質量和來源。為了保證刻石及字體質量,李公濤親赴七個碑石產地認真篩選,並精心挑選兩位技藝超群的刻碑人。為了工作方便,他把一百多平方米的院落及幾十間房子騰出來 ,作為辦公用房,自已卻擠在一間小倉庫內,大兒子一家五口擠在一間房內。

  在他艱難創業時,有人懷疑的問,你已這麼大年紀了,碑林工程又這麼大,你能建成嗎?李公濤聽了後斬釘截鐵地說,我一貼一貼地征集,一塊一塊的鐫刻,我死了以後由兒子接著幹,世世代代幹下去,碑林一定能建成。這就是為啥大家稱他“文化愚公”。正是他這種迎難而上、百折不回的精神,感動著周圍,感動著社會,使碑林建設速度加快,可以說一天一個樣。

  正是李公濤的愚公精神感動了上帝——人民群眾。學習公濤精神,支援碑林建設,已成為那個時代的熱潮。在公濤精神感召下,一批優秀人才彙集在翰園碑林。這中間既有風華正茂的青年,又有古稀老人,還有社會知名人士。大家不為名、不為利。勤勤懇懇地為翰園碑林無私奉獻。在公濤精神感召下,出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這裏僅舉一例,說明當時群眾參與和支持翰園碑林建設的情形。

  1986年暮春,年近60歲的鄒秀英從報紙上看到李公濤的事跡後熱淚盈眶,她決心為這項偉大事業盡綿薄之力。鄒秀英本人沒有工作,她老伴雙手殘疾,退休金僅夠兩人糊口。她為了獻上自己的一份力量,開始撿汽水瓶。當時正值盛夏,烈日當頭,可她為了那一個個僅值幾分錢的汽水瓶到處奔波,汗水浸濕了她的衣衫。日複一日,鄒秀英撿了整整一個夏天,把賣得的200元錢捐給了翰園碑林。

  在大多數人民群眾支持、理解、讚揚“公濤精神”的同時,也有個別人提出了質疑。認為他麵對那麼多墨寶和捐款能不動心嗎?李公濤憤筆寫下了“心底無私天地寬”做為自己的座右銘。事實上,李公濤自建設翰園碑林以來,不但未從中拿過一分錢,還省吃儉用集全家所有,先後無償投入資金170餘萬元,這在當時,對於一個普通家庭來說,是一個多麼巨大而驚人的數字啊!他凝聚著李公濤全家人對祖國對民族的一片赤誠。為為回答社會上一些人的惑疑,李公濤向政府作了法律公證:“碑林建成後,全部無償交給國家和人民”。這是何等的胸懷!在財產、物資、檔案管理上,翰園碑林有一套健全的製度,每一幅書畫墨寶、每一筆捐款,不僅收發手續齊全,並且都登記編號。正是由於李公濤堅忍不拔的毅力、艱苦奮鬥的精神,無私奉獻的品格,使翰園碑林白手起家,成為國內最大的民辦碑林。

  1993年4月13日,新落成的翰園碑林南大門金碧輝煌,門前彩旗飄揚,人群沸騰。李公濤滿含熱淚,用激動略帶顫抖的聲音宣布:“中國翰園碑林首期建園工程結束,今天正式對外開放了!”如今,30年過去了,翰園碑林早已名震中外,享譽全球,成為開封文化旅遊的聖地。她將與雄偉的龍亭、繁華的宋都禦街三足鼎立,她將與高聳入雲的鐵塔遙相呼應、經相媲美。她與毗鄰的天波楊府、清明上河園等組成古城新景觀區。

  當我們在欣賞翰園碑林雄偉壯觀的仰聖山時,當我們在欣賞書畫院的典雅靜謐時,當我們在飽覽長達七華裏,3800塊中外書畫家的碑刻墨寶時,決不能忘了李公濤及其團隊的30年艱辛創業史。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公濤精神”就是開封市旅遊業的標杆。隻有讀懂、學好、學會“公濤精神”,我們才能把有限的資金投入到無限的旅遊事業中,才能使開封市的旅遊業大跨步前進。(開封文明網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