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亚博.apk  > 中國書壇 
全國第十一屆書法篆刻作品展覽評審座談會綜述
發表日期:2015-05-30 10:30:00 來源:中國書法家協會 被閱讀[1703]次



 

 全國第十一屆書法篆刻作品展覽評審期間,初評與終評各組評委與監審委員、學術與媒體觀察員分別舉行四次座談會。座談會上大家結合各書體來稿基本情況、風格流派、普及提高、評審機製、文化環境等問題深入探討,交換意見,為當代書法事業的發展建言獻策。今將各書體評委在座談會上的發言紀要整理如下:

  評委們一致認為,這次評選工作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導向正確,宗旨明晰。本屆國展評審以習近平主席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講話精神為指導,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把握正確的藝術導向,弘揚中華美學精神,承續中華文脈,陶鑄時代審美,推出精品與人才;努力做到公平、公正、公開,突出評審活動的創作導向性、行業專業性和藝術權威性。在評審宗旨方麵,堅持“植根傳統,鼓勵創新,藝文兼備,多樣包容”。正像言恭達副主席在訪談中所說的那樣:“植根傳統”是“根”,它需要有對曆史經典善於開掘的堅韌毅力;“鼓勵創新”是“魂”,它需要有對時代文化創造敢於出新的前瞻意識;“藝文兼備”是“本”,它需要有對“技進乎道”、“文以載道”的學理思辨;“多樣包容”是“體”,它需要在全球化語境下,“多彩統一”、“兼容並包”的博大胸懷。總之,十六字方針的理念與內質體現了書法在當下審美領域裏的時代意義與工作方向,體現了書法應有的人文性、學術性、時代性和包容性,體現了黨領導下的人民團體將如何以人為本,以會員、以作者為本,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和服務意識。

  二、紀律嚴明、組織縝密。中宣部和中國文聯領導都非常重視十一屆國展評審,中國文聯黨組趙實書記、李屹副書記都作了指導性的批示,指出:“十一屆國展評審業界期待,社會關注,導向性、敏感性強,中國書協要高度重視,全神貫注,全程統籌把關。”“要講清紀律,規矩和責任”,“確保評審工作公平、公正、幹淨、高效,為書法界揚正氣,為社會傳播正能量。”完善和改進各類書展的評審,是中國書協近期的工作重心,中國書協分黨組著力進行評審製度改革,強化評審紀律,嚴肅評審規則、嚴明評審程序、淨化評審環境,倡導風清氣正,要求評委必須以當代書法事業為己任,恪守職業道德,堅守藝術良知,嚴守評審紀律,堅決反對公權私用、反對營私舞弊,時刻將“公”字放在第一位,如有違反評審紀律的行為,中國書協將以“零容忍”的態度嚴肅查處!真正做到為廣大投稿作者負責,為中國書協負責,為當代書法事業負責。在《評審守則》中第一次對評審委員、監審委員、學術與媒體觀察員、組織者、工作人員分別做出明確、詳細的規章製度和行為守則,為推出當代更多的書法人才和藝術精品,推動當代書法事業的繁榮發展奠定了製度上的保障。評委們普遍感覺到,這次評審嚴格了,組織規矩了,程序完善了。雖然少了個人的自由,甚至手機上交,禁止會客,但評審中反而可以純粹、簡單、幹淨了。 

  三、監審到位,全程監督。評委們在這次評審中有一個強烈的感受就是監審委員全程監督十分忙碌。中國書協不僅製定了專門的《監審委員守則》,對監審委員的職責、功能、紀律做出明確的規定,還製定了《監審委員工作流程》,對初評、複評、終評、優秀作品提名與麵試等不同的環節監審委員的具體工作都做了詳盡的安排規定。監審委員不再是走過場簽簽字,而是監督評審流程的每一個細節。例如,為了確保評審信息準確無誤,監審委員要對每個環節中的全部作品信息逐一核對、驗證。此外,監審委員對評審數據屢次進行抽查驗證,隨機對作品的評審表決進行錄像,然後由工作人員調取電腦中的評審數據,與監審委員的錄像信息現場進行比對,經評審委員、監審委員、媒體與學術觀察員核實得票信息是否完全一致。這種抽查驗證,考驗了評審軟件是否正常運行,考驗了組織者與工作人員的工作是否規範,考驗了評審委員投票的公正性。評委們說,這次評審工作監審委員的工作勞動強度不亞於熬夜加班的工作人員。

  四、機製改革,保障公平。中國書協在頂層設計方麵,通過一係列的改進措施,完善評選機製,最大限度地追求公平公正。1、延長初評時間,初評包括初審、交叉複查與終審,先分書體評審,最後使用表決器投票選出3000件左右作品;在初審與交叉複查過程中,隻要有一位評委認可,作品即可進入下一輪評審,不設數量限製。此輪評審主要目的是為了最大限度防止遺珠之憾。2、本屆國展在評審結構上,采取“分”“合”結合的辦法。“分”“合”交替,相互補充,既考慮到各書體評審組的專業要求與個性風格,又融入全體評委的集體智慧和意誌,這是全國書法大展中的突破性措施。分書體評選與合書體評選,各有利弊。二者結合主要為了避免這兩方麵可能出現的弊端,帶來的問題是增加了評審的難度,增加了評審的時間;3、作品評審劃分兩個階段,評委分初評、終評兩個班子。鑒於國展來稿數量大,為了延長初評時間與保證評委審美相對穩定性,中國書協決定將作品評審階段分為初評與終評,評委分初評評委與終評評委,同時中間設立一個複評環節,兩個階段的評委共同評審,保障工作延續性,最大程度求得集體共識。評委的麵比較寬,在程序上就更可能保持相對的公平、公正。這也是這次國展書協考慮比較周密的問題之一。當然這樣做,要付出代價,環節多,時間長,評審辛苦。 4、預設各書體比例和數量。各書體的比例與數量預設標準,主要參考本次展覽各書體投稿量占總投稿量的比重,以及近年來主要展覽各書體入展比例。這個比例基本反映了各個書體在創作上的發展現狀,各書體評審組嚴格參照《評審流程》所預設的比例進行。比例數量的合理分配目的是保障各書體的平衡發展;5、合議與複議。這次國展評審強調兩個“議”字。一是每天或每個環節啟動之前要合議,統一思想,求得標準,平衡尺度,發現問題,解決矛盾,掌控節奏,把握進度。二是複議。比如篆刻組在評審結束後啟動複議程序,有評委提出一件入展作品存在篆法錯誤,經表決,三分之二以上評委同意按評審規則對此件作品進行複議。之後,全體評委用投票器投票,有三分之二以上評委同意取消該作品的入展資格。複議程序最大限度尊重了評委的否決權,即使在評審結果出來以後,隻要是作品存在明顯的瑕疵,評委仍然有機會有途徑否決。

  五、評委構成,突出德才兼備。一個好的評審製度必須依靠素質高、責任心強的評委隊伍來執行。中國書協堅持將職業道德、專業水平和社會公信度作為首要條件,同時統籌考慮人選的評審經驗、審美取向、文化內涵、年齡結構以及地域分布等綜合因素,更完整地體現國展評審的專業性、權威性、包容性。比如說,這次評委是老、中、青相結合,既有李剛田、曹寶麟這樣的老專家、資深評委,也有幾位全國著名的中青年書家首次擔任國展評委,他們來自著名的藝術高校和學術研究機構,這些新評委不但是以往的國展獲獎作者,而且在學術理論和書法教育上也有較好的造詣。勿需諱言,評委的審美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引導著當下書壇的創作趨勢。因此,評審工作在某種意義上說,是對評委的考量,不但考量他的責任心、紀律性,更重要的是考量他的藝術眼光,考量他對書法本體的深度認識與審美體驗。

  六、媒體介入,學術觀察。學術與媒體觀察也是本次評選的一個亮點。評審期間,學術、媒體觀察成員與評審委員、監審委員分組、分期舉行了4次座談。座談會上,學術觀察較多學理思辨,他們將評審期間觀察到的各種創作現象、評審原則、宗旨的落實、作者訴求與社會輿論等向評審委員進行反饋,發揮學術觀察的職責功能,開展書法創作的學理思考,剖析評審改革機製,完善評審框架設計,匡正藝術發展導向。他們還將陸續撰寫有關評論文章,對本屆國展的得失進行剖析與反思。媒體觀察成員在本屆國展評審期間,客觀公正報道,遵守職業操守,嚴守評審紀律,堅守獨立的學術品格,各家媒體陸續發出報道,並從不同視角觀察、記錄十一屆國展評審的全貌。他們在評審期間發出的多篇評論,反映民意和呼聲,解讀評審機製與改革理念,引導作者與大眾客觀冷靜理性的分析與反思,推動書法事業健康和諧發展。當然,當代中國書法新秩序的建立與推進需要時間,需要毅力,更需要智慧。我們既需要中國書協的頂層設計,更需要上下互動,全方位實施、全社會配合。

  七、審讀考查,重視文化。本屆國展評審有文字審讀與麵試中的文化考查兩個環節。文字審讀重點從文本審讀、字法審讀角度進行。文本審讀包括對衍文、脫文、倒文、錯簡、誤文等方麵的審查。字法審讀要求字法符合規範,篆法、草法及楷、隸、行寫法是否準確,是否存在形訛、錯別字等,均在審查範圍之內。在文化考查麵試中,通過撰寫文章的形式進行,測試優秀入圍作者的文化素質。兩個階段的文化考查,用意十分明確,在倡導書家植根傳統、錘煉技藝的基礎上,更加注重文化積累。鑄造當代書法藝術的人文精神,這是當代書法藝術工作者必須具備的品格和情懷,也是傳統書法藝術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在本屆國展的評審宗旨上,專門有一句話:多樣包容,這是過去所沒有的。但在具體的執行過程中,如何去實現?評委們認為,實現多樣包容,不僅僅需要評委眼光開闊善於容納,還要看來稿的基礎情況,比如楷書,沒有典型的唐楷入選顯然是一種缺憾,但來稿中寫唐楷的寥若晨星,不能因為為了品種的豐富而忽視藝術水準。這種書法創作中深層次的問題以及藝術審美中的時代課題,僅僅通過一次國展評審機製的設立,目前還很難奏效,可能更多的體現在評審導向與改革的頂層設計方麵。 座談會上,評審委員還就交叉複評、投票器的使用、高科技的介入、處理代筆、抽查麵試等一係列感興趣的話題展開討論。 

  無論是資深的老評委還是書界新銳,大家共同的感受是,本屆國展評審的機製變了,方向明確了,紀律嚴了,組織規矩了,辦法多了,服務能力提高了,尊重專家與作者的意識加強了。無論評出的結果書法界有何評論,藝術創作的事情,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自由他人評說。隻要我們做到幹淨做事,就能坦坦蕩蕩,問心無愧。
 



  在本屆國展評審期間舉行的多次座談會上,評委們談論更多的是書法本體。諸如各書體的來稿情況、審美傾向、創作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等等。根據各書體不同組別,我們將評審委員的意見和建議進行彙總:

  篆書。篆書這次收稿將近3千件,來稿數量有所提高。篆書作品在取法上相對單一,取法金文、甲骨文、楚簡的作品相對較少,小篆作品一枝獨秀,主要師法秦小篆、鐵線篆以及王福廠這類工細、工穩的作品,主要得益於清人至今沒有間斷的筆法傳承和作品觀摹,有字書備查,失誤少而勝算多。更多的小篆作品則是取法清賢,如鄧石如、楊沂孫、趙之謙、吳昌碩風格的小篆作品均有體現,筆法流暢,結構圓熟勻美,不乏可取之處。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一是眼界尚需開闊,新出土秦漢金石篆文很多值得深度挖掘。二是抄襲古人或曆屆展覽中的他人作品,直接抄襲、集字和拚湊;三是文辭內容錯字較多,文字學功底欠缺,作品經不起推敲。
 



   隸書。根據目前投稿作品的取法來分類,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類型:漢碑類型。漢碑中蘊含了豐富的隸書審美範式、規範的書寫技法、成熟的章法布局,作者普遍能夠走正路,能夠摒棄各種錯誤認識和誤讀,對於漢碑的理解不讓前人。缺陷是對於漢碑的學習繼承拘泥於字形與筆法,較少研究漢碑審美內質與人文因素,作品整體平穩,缺少“勢”的飛動,飄逸者不夠沉著,古拙者不夠靈動。簡牘類型。秦漢時期的墨跡出版日多,研究、學習的作者這些年明顯增多,主要問題:對於文字流變研究甚少,字形生硬,字法錯誤較多;二是缺少漢碑和篆書臨習基本功,字形無度誇張,用筆鬆懈,收筆拖遝,布局雜亂;清隸類型。當代書家寫清隸的不少,但模仿痕跡濃厚,獲得激賞的機會很少,這次寫鄧石如或趙之謙的功力紮實,筆法到位,值得嘉許。隸書創作也出現了與往屆明顯不同的趨勢,那就是學今人、學評委的時風減弱了,學古代、學漢碑的多了,這是一個好的趨勢。
 



  楷書。一、小字作品多。入選作者的小字功夫總體上都比較過硬,顯示出學習的深入和紮實。大字楷書比例相對較低,大字楷書的藝術創造空間,仍然有待於更多作者的努力。二、北碑為主。北朝碑刻自清人推崇以來,迄今一直是楷書的大宗,尤其是千姿百態的墓誌。本次入選的北朝楷書,類型比較多樣,可見作者們的涉獵頗廣。難得的是,不少作者注意了魏、唐之間的融通,取魏碑之風骨,借唐楷之筆法,初見成效。而唐楷仍以褚、歐為主,顏、柳的創造性轉化還未見到。這固然有曆史傳統過於沉重等緣故,但也仍然值得更多的反省。三、以量取勝。不少小字作者為了在規定幅式內盡展才華,“適應”展廳效果,追求以量取勝。此不足取,小楷幅式不是越大越好,字數更不是越多越好。本屆國展《征稿啟事》規定“小字類作品(如小楷)尺寸為4尺整張以內”,但仍然未能擋住楷書作者書寫長篇巨作的熱情。四、風格漸變。魏晉和明人小楷漸趨減少,師法敦煌經書或其他名不見經傳的作品者日漸增多,反映小楷書寫作者在書寫情趣上的泛化與多元。魏晉及明人小楷作為曆史上小楷的高峰,學者眾多,但挖掘不足。
 



  行草。行草書在各種展覽來稿中,總是數量最多的。行草作品的取法較為廣泛,經典法帖、漢晉簡牘、晉唐文書、張旭懷素、蘇黃米等,在比例上較以往有所提高,可見對“古”的追求仍是主流,且近年來屢受詬病、軟滑甜潤的所謂的“二王書風”逐漸減少,說明作者在師法上趨於理性,更多的是依循個人審美意向,少了一些盲目跟風與風格雷同;同時,師法清代何紹基、趙之謙等人的作品依然占有一定的比例,近現代名家吳昌碩、張大千、謝無量等人的優秀作品也被大家重新認識和借鑒,並且在前輩的基礎上做出自己的發揮與探索;由於《征稿啟事》中對於過度拚貼有了明確的限製,大字完整的作品明顯增多,過去由多個分割的塊狀作品拚貼組合的樣式減少,痛快淋漓一氣嗬成的大字行草令人耳目一新;由於提倡自書詩文,來稿中也出現了不少水平較高的行草自作詩詞、散文、信劄、款識等,記述自己的生活感興、藝術交流、硯邊體會等等。行草作品整體水平較高,但通常展覽來稿中常見的問題,在作品裏依然很明顯地存在。比如,書風雷同現象依然存在;一些較強實力的作者水準萎縮;偏重紙麵視覺形式,極力誇張,極端對比,忽略甚至輕視用筆方法與點線品質,形質浮薄;一些作者不尊重所錄文本,支離破碎,無法賞讀;一些作品仍然過度染色拚貼等等。
 



  篆刻。篆刻繼承延續了以寫意印與精工印為主翼的發展模式。寫意印主要表現在汲取古璽寫意要素,並努力轉換為個性語言,頗具陽剛之氣,富有生命氣象。精工印具有表現力相對穩定的特點,延續前賢,求變圖新,尤見艱辛,在入展作品中占有一定比例,但在優秀入圍作品中精工印未能入選,雖說遺憾,但也說明精工印在過去的展覽中屢獲大獎的局麵正在改變。從整體來看,有以下幾點應引起作者們的關注與思考:古文字的選取與應用要慎重;古璽中的藝術內涵及形式要素,需在學習、借鑒的過程中有所辨析、遴選;近代以來出土與發現的大量古文字資料有待挖掘,但由於當前作者在古文字學上的不足及缺少前輩大家的創作參照,麵臨著化用上的挑戰和困惑。
 



  刻字。現代刻字藝術是在傳統刻字藝術基礎上發展、升華而成的一個新的書法藝術表現形式。它以書法為素材、文學之“義”為內容、現代構成為形式。現代刻字藝術隻有二十多年的發展曆程,從初創時期“傳統工匠式”製的刻字,發展到現在的“義”與“形”融合,逐步形成了有別於書法、篆刻和工匠刻字的新的藝術形式,從而進一步拓展了書法藝術的表現空間。在投稿的作品中,不少作品受功利驅使,跟風者眾多;穿插重疊,創作手法單一;形式至上,過於裝飾化。這些都應引起刻字藝術作者的高度重視。
 



    “全國書法篆刻作品展覽”作為我國書法界四年一屆最高規格的綜合性展覽,是全國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的藝術交流平台,迄今已成功舉辦了十屆,持續推動著中國書法事業的繁榮發展。國展見證了書法藝術從數量普及到質量提升,從粗放到集約,從熾熱到冷靜,從技法積累到文化修養的積澱這一曆史進程,可謂是當代書法史發展的縮影。全國第十一屆書法篆刻作品展覽將全麵展示當前書法發展現狀與創作水平,以本屆展覽為契機,有關當代書法發展的各種討論還將持續,書法如何健康發展仍然是廣大書家關注的話題。為了讓作者們更加深入了解專家們的所思所議,座談會錄音整理正在進行,屆時將全文發表,以饗讀者。
 



 


(整理者:學術、媒體觀察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