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張伯英書法藝術暨張伯英書院與地方文旅發展研討會在徐州舉行
發表日期:2020-09-21 02:00:01
來源:本站
被閱讀[4033]次

亚博科技app
徐州報道(記者柳長忠,通訊員張黎、王盛貞)庚子八月,時近中秋,劉邦故裏,帝鄉彭城,群賢畢至,大咖雲集。由張伯英書院主辦的“張伯英書法藝術暨張伯英書院與地方文旅發展研討會”在徐州張伯英書院國學大講堂隆重舉行!來自全國十多個省市的書法名家及有關方麵的領導、專家、學者濟濟一堂,與徐州市文藝界領導藝術家、銅山區及漢王鎮有關領導一起,研討張伯英書法藝術,結合漢王鎮文旅發展,共話張伯英書院文旅產業發展的美好未來!


9月19日上午,在院長王昌慶先生帶領下,與會嘉賓們先行參觀了張伯英書院。


張伯英書院坐落於國家5A級雲龍湖風景區漢王鎮境內紫金山下,整體占地170餘畝,建築麵積二萬多平方米;是一家集整理挖掘徐州曆史名人史料、開展書畫展覽交流、開辦國學講座及古玩鑒賞研究、烹飪養生、民間文藝、民俗文化等傳統文化為主導的大型學術研究機構。

書院以傳統中式建築為特色,整體規模蔚為壯觀。所見樓、堂、殿、院,亭、橋、廊、塔等皆依山順勢而建,所用磚、瓦、木、石等材料,皆精雕細琢;所建門、窗、梁、柱,皆由能工巧匠精心製作。書院建築不僅體現了傳統古建築的一些特色,還反映出投資建設者的哲學思想、文化內涵和家國情懷,以及讓建築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建設理念。

目前,書院之紫金潭、張公文化廣場、張公殿、漢畫像石碑廊、書院辦公區等主體工程已經竣工。紫金山環山遊步道、東西兩側上山遊步道、2萬平方米文化廣場,也已完成並交付使用;大型電子高清熒屏矗立在廣場西南側,可滿足各類展示和宣傳需要;廣場南側的仿古大戲台和遊客中心,按計劃已建成;山頂巍峨壯觀的五層寶塔漢風塔也已完工。寶塔北側的遊泳池、南側的大型休閑娛樂場所“人民公社大觀園”,也將隨著寶塔的建設同步進行。

與整個景區配套的東、西、南三大仿古宮殿式山門,以及圍繞整個紫金山景區長達2600餘米的碑廊也將建成。屆時,碑廊內將集中展示國內名人名家的楹聯、詩詞、書法等藝術精品。書院的建成,可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作出積極貢獻,必將成為雲龍湖景區又一旅遊亮點,必將成為廣大遊客向往之地和徐州又一標誌性文化景觀。

上午9:30,研討會開始。第一階段會議由徐州報業傳媒集團黨委委員、工會主席、徐州市報業文聯主席、張伯英書院特聘研究員吳繼文主持。

會議首先由中國書協理事、原湖北省文聯黨組書記、湖北省書法院常務院長劉永澤,宣讀全國政協委員、原中國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夏潮的賀信。


徐州市銅山區漢王鎮黨委書記張永致辭。

王昌慶先生介紹書院建議情況。他說,張伯英藝術館已建設三年多了,在區鎮兩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目前建設很順利,整體建築大致今年可完工,明年就要對社會開放了。目前廣場建設功能配套齊全,從現在開始就要策劃明年每兩個月一次的常態化的全國性展覽了,希望各位專家老師助推書院活動。書院還將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為徐州傳統文化以及張伯英文化精神的推廣作出應有的貢獻;希望通過張伯英書院這張名片為漢王的文旅產業發展作出貢獻!

第二階段的研討會由中國書協理事、黑龍江省書協主席張戈主持。

首先,北京師範大學書法博士、西安工業大學中國書法學院傅如明教授,代表北京師範大學書法係教授、博士師導師、中國書協理事倪文東先生,就張伯英書法藝術研究,作了題為《張伯英書法藝術風格成因探析》的主題發言。

傅如明教授在發言中說:張伯英(1871-1949)作為清末民初的書法家、金石鑒賞家,詩人、學者,在民國時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作為書法家,他與傅増湘、華士奎、鄭孝胥並稱民國“書法四大家”。明清以來,江蘇徐州書法界人才輩出,形成彭城書派,特點是以北碑為宗,方勁古拙,蔚為風尚。張伯英秉承彭城書派傳統,又吸收漢魏書法大家的精華,以行、楷最有成就,亦擅篆隸。張伯英楷書結構緊斂而不拘謹,字體端莊,方圓兼備,用筆時萬豪齊力,圓滿峻發,筆筆中實,字字氣滿,筆力凝重,風骨剛勁而又秀逸灑脫,可謂不泥於古,不媚於今,富於創新精神,達到了用筆能任情揮灑,意度自為高遠的境界。張伯英極擅書寫碑誌,數百字大楷不用劃線,從頭到尾一氣嗬成,而分行布白,格局大小莫不恰到好處。其行書風流倜儻,得魏晉、宋人之形神,隨意揮灑,筆到意到,極具才情。當時,張伯英的書法引人注目,為世人所貴。

最後傅教授從“家學淵源、時風影響、兼容碑帖、鑒中養書”四個方麵,對張伯英書法藝術風格成因進行了分析闡述,從而得出“張伯英楷書以“勢”勝,法在唐人,勢在北碑。灑脫、厚重、沉穩。行書既有帖的溫潤,又有碑的雄強。這些都得益於其深厚的學養”的結論,有力地提升了張伯英書法藝術研究的學術高度。

緊接著北京旅遊學會會長安金明先生從旅遊的角度,就書法文化在文旅產業發展上提出了“四個落地”的建議:一是從資源到文旅產品的落地,以實現資源的文旅化、服務便利化、市場目標化、管理精細化。將張伯英書院打造成3A級以上景區,爭取支持;二是投資落地,解決好文旅項目建設過程中要有說頭、有看頭、有搞頭的問題;三是適應大眾旅遊的新形勢,讓書法欣賞從專家欣賞到大眾欣賞的落地;四是實現書法與科技、旅遊融合的落地。

《書法》雜誌原主編胡傳海在發言中建議:一是要講好漢王故事、講好張伯英故事,以增強旅遊的吸引力;二是要設計好旅遊線路,把精彩景點串起來;三是要舉辦好各種各樣的小型展覽;四是做好旅遊紀念品開發等。

隨後,中國書協理事、安徽省書協主席吳雪,中國書協理事、河南省文聯名譽主席、書協主席楊傑,中國楹聯協會副秘書長、北京市機關書法家協會主席高寶玉等分別發言,對張伯英書院的文旅融合發展提出了很好的建議。

最後,湖北省文聯原黨組書記、湖北省書法院常務院長劉永澤先生作總結發言。他說:這次活動在王昌慶院長的精心組織和辛勤付出下,在徐州市文聯和銅山區、漢王鎮黨政領導的大為支持下,在各位與會專家學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圓滿成功,達到了預期目的,達成了幾方麵成果,值得點讚!特別是看到張伯英書院的高標準建設以後,大家一致認為,王昌慶先生不僅是徐州銅山地區的文化名人,是具有家國情懷的優秀企業家,更是一位“挖山不止,勤勞務實”的文化愚公;是一位“不計報酬、傾情奉獻”的文化義工,更是一位“充滿智慧、精蓋求精”的大國工匠!

從張伯英書院別出心裁的設計可以體會到王昌慶先生對張伯英之鍾情。在他看來,古之張伯英為漢代張芝,有“草聖”之稱;今之張伯英有“彭城翹楚”之譽,二先賢跨越兩千年,可謂隔時空知音,同為中華書體的創新,做出了流芳千古的貢獻,應該被曆史和人民銘記。所以書院未來將積極從事與張伯英相關的公益講堂、教學研討、藝術展覽、文化創作等相關事項,充分利用好社會與文化資源,為傳統文化的複興做些具體的實事。

可喜的是,王昌慶先生在不忘傳統的同時也傾力於徐州旅遊業發展,這對他來說也是順應時代的一種創新,不但有利於徐州旅遊業的發展,也利於徐州文化自信的建設。正如他目前竭力打造的漢王旅遊文化和頤養小鎮的建設,為提高漢王景區美譽度,整體景區的影響力增加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此感謝王昌慶先生、徐州市、區、鎮各級領導、書院相關人員、徐州部分藝術家及企業家的辛苦付出;感謝人民日報、新華社文化頻道、新華社現場雲直播、法治日報、鳳凰網、書法報、《大觀•書畫家》雜誌、美術報、中央數字電視書畫頻道、中國書法網、中國藝術報、中國書畫報、中國文化報、亚博科技app
等媒體的關注報道。

再次祝賀張伯英書法藝術暨張伯英書院與地方文旅發展研討會取得圓滿成功!






出席張伯英書院研討會嘉賓名單:
(按姓氏筆劃排序)
丁子同:中國民族書畫院秘書長、中國書法 家協會會員
王少躍:中央國家機關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民族書畫院副院長
白景峰: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人民畫報書畫院秘書長
莊 平:原國家漢辦副主任
劉永澤: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原湖北省文聯黨組書記、湖北省書法院常務副院長
安金明:北京市旅遊發展委員會原副主任、北京旅遊學會會長
張 戈: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黑龍江省書法家協會主席
楊 傑: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河南省文聯名譽主席、省書法家協會主席
陳欽碩: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廣東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深圳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
陳扶軍: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教育委員會副主任
吳 雪:中國書協理事、安徽省書法家協會主席
羅 榮:法治日報經濟信息中心主任
周恒發: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書法報社社長兼總編
宗家順: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佛協原秘書長
孟鴻聲:山東省政協常委、山東省書法家協會常務副主席
尚 墨: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甘肅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柳長忠:中國硬筆書法協會主席團常委、湖北省硬筆書法家協會主席
胡傳海:中國書法家協會學術委員、中國書法院研究員
倪文東:北京師範大學書法係教授、博士師導師、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
高寶玉:中國楹聯學會副秘書長、北京市機關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梁永琳: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
傅如明:北京師範大學書法博士、西安工業大學中國書法學院教授
蔡樹農:西冷印社社員、中國書法院研究員
媒體代表:
(以下按姓氏筆劃排序)
王九嶺:中國書法網
關 毅:中央數字電視書畫頻道
李文慧:中國書畫報
張瀚允:中國藝術報
潘 麗:《大觀•書畫家》雜誌

與會嘉賓在張公殿前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