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專題專欄 > 篆刻 
王鏞談篆刻
發表日期:2006-10-29 22:17:00 來源:不詳 被閱讀[10320]次

辛塵:我一直認為,王鏞先生是當代中國最有成就、也最具影響力的篆刻家之一。遺憾的是,在過去的許多年裏,我雖然曾經寫過一些文章,談論王鏞先生的篆刻藝術,但都是就作品談作品。實際上,深入研完藝術家的學習經曆和風格探索過程,即人們常說的藝術家的“心路”,不僅有助於破除神秘感,增強後學者的信心,給後學者更多的啟迪。也有助於我們加深對藝術家的作品及其成就的理解。不知能否借此機會,請王鏞先生自己談一談學印的經曆及其風格形成的過程?

  王鏞:我是12歲那年開始學篆刻的。那時已經學了五六年的字和畫。字是晉唐名家的楷書,畫是看見順眼的就臨,高興了胡塗亂抹,畫什麼總能像點什麼。身邊也無高人指點。當時特別崇拜齊白石,記得那年父親帶我去蘇聯展覽館(今北京展覽館)觀看“徐悲鴻、齊白石、黃賓虹遺作展”,回來想學刻印,父親為我買了工具,手邊有些齊白石的作品,父親不懂篆刻,又特意帶我去琉璃廠買回一套二函二十本的《飛鴻堂印譜》。小孩子好奇,記得當時對其中那些花裏胡哨的東西也挺喜歡。一動手特別上癮,放學後做完功課一刻到半夜,很快就能“創作”了。14歲那年上初二,班主任趙龍飛老師(聽說現在北京統戰部任職)推薦我去報考北京少年宮金石書法組,當時想學這類“冷門”也沒有別的地方。我去考了,捎帶也考了國畫組,結果都被錄取了。劉博琴先生教書法篆刻,是兼聘性質的。這就是我的第一位啟蒙老師。
  現在回想當時的北京篆刻界,除寧斧成先生是一位個性較強的印人,劉博琴先生當是一位高手,可惜先生建國以後沒有工作,也就意味著沒有地位,生活都成問題,境遇可想而知。先生擅篆隸,我的書法視野也得以大大拓展。篆刻從規矩入手,先學滿白文漢印,朱文則是鐵線元朱一類。不外乎臨摹,命題創作,老師分析講評,進步很快。當年就入選了“首都書法篆刻展”,這是當時惟一的此類展事,劉少奇、朱德、陳毅等許多國家領導人都參展了。於是乎信心大增,對篆刻的傳統也有了初步的認知,在審美能力上也有了質的提高。有賴老師的匡正,可以說走上了正道,知道漂亮花哨的東西不好,整齊勻稱不過是美的低級階段,古拙質樸、奇險壯麗之類才是大美。這個審美意識,算是初步樹立起來了。
  可惜好景不長,幾年後就是“文革”,下鄉插隊了。在內蒙古也常有寫寫畫畫的機會,但篆刻基本上停了。那六年經了些磨難,得了些曆練,而不幸中之大幸是:由於地僻入稀,“階級鬥爭”不易抓緊,

[1] [2] [3] [4] [5]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