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確定
三個版本書法教材
據了解,自教育部提出書法教材需要經過國家級審定之後,全國各地共81家出版社陸續展開了書法教材的研發工作,最終11家出版社的教材通過了審核,今年秋季新學期,這些書法教材將首次走進課堂。北京地區選定的三個版本分別來自人民美術出版社、華文出版社和北師大出版社。
記者看到,新版書法教材,在封麵醒目印刷著“教育部審定 2014”的圓形圖標。書名統一稱為《書法練習指導(實驗)》。
而除了講解筆劃和字的書寫要點、給出描紅範本之外,三個版本的教材都設置了“書法園地”欄目,介紹與書法相關的知識。例如什麼叫枕腕、懸腕、懸肘?楷書四大家是誰?什麼叫草書?如何欣賞歐陽詢的《化度寺碑》……
“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推出國家認定的書法教材。”當年呼籲要加強書法教育的全國政協常委蘇士澍對新教材的出版深感欣慰,“以往學校開設書法課都是老師自己琢磨怎麼教,現在有了規範的教材,老師教起來更有章法,學生學起來也更係統。”
而談起書法教材的編製,蘇先生更是感觸頗多。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當時中小學還沒有書法教材,廣大書法愛好者也缺乏學習參照物。當時蘇士澍先生還在文物出版社,在書法家、教育家啟功先生的指導下,編撰了《曆代碑帖法書選》,這套書前後印製了數十萬冊,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廣大書法愛好者的“教材”。
而本次教材的編製,是我國最為係統的一次書法教材編製。在由教育部、中國書協等國家主管部門和專業機構組成的審查委員會牽頭下,經曆了初審、複審,最終選定了十一個版本的書法教材,作為教育部認定的中小學書法教育教材。
新教材
更注重傳統文化熏陶
和平裏四小的書法課已經開設了20多年,書法老師馮禦教出的學生個個能寫一手漂亮字。
“今年教材升級換代了,我們學校用的是華文出版社的教材,我看了新教材,跟以前相比,內容豐富了不少。以前的書法課本,內容主要講解筆劃寫法、字的間架結構、描紅等等。現在的新課本除了教學生如何寫毛筆字,還有各種碑帖的比較、每課會介紹兩個字的文字源流,另外還有書法家的小故事。應該說新課本更注重對學生傳統文化的熏陶。”
馮老師說,和平裏四小的孩子們都很喜歡上書法課,學校裏專門的書法教室給孩子們上課提供了方便,大家不用自己帶筆墨紙硯。現在馮老師每周要教20節課,每個班每周都會上一節書法課,低年級學硬筆書法,三年級開始學毛筆字。
“學書法不僅是讓孩子們寫出一手漂亮字,更能讓孩子們學習靜心、細心。”馮老師認為,學書法其實是練“內功”。
師資缺乏
問題急迫
雖然已經有了“國字頭”的書法教材,但蘇士澍先生卻說;“中小學書法教育仍然麵臨很多困難,最急迫的問題就是師資缺乏。”
目前開設書法課的學校,相當一部分書法老師由語文老師和美術老師兼任,專任的書法老師鳳毛麟角。“不僅是書法專業畢業生難找的問題,還涉及到職稱評定問題,專職教書法很難評職稱。”一位小學校長這樣說。他們學校自幾年前一個老書法教師退休之後,就沒再開過軟筆書法課。
蘇士澍先生介紹說,目前教育部已經委托教育學會書法專業委員會和中國書協共同培訓書法老師,每年辦兩至三期培訓班。蘇士澍說,早在1980年,啟功先生就開始呼籲要加強書法教育,蘇士澍和其他書法家都曾隨啟功先生一起在北師大培訓中小學書法老師,堅持了三年多。“如今書法教育再受重視,可以告慰啟功先生了。”
據悉,11家通過教育部書法教材審定的出版社也相繼啟動了教師和教研員培訓工作。而相關部門也開發出了免費APP“寫字派”,供老師和學生利用新媒體進行書法教學和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