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 米芾,1051年生,1107年逝世,太原(今山西)人。北宋書畫家,鑒賞家。初名黻,後改為芾。字元章,號襄陽漫士,海嶽外史、鹿門居士等。遷襄陽(今湖北襄樊),世稱米襄陽。後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徽宗趙估召為書畫學博士,官至禮部員外郎,人稱“米南宮”。能詩文,擅書畫,精鑒別,好收藏名跡,能以假亂真。他以行草書最著,博取前人所長,用筆俊邁豪放,有“風檣陣馬,沉著痛快”之評。《宣和書譜》論其書:“大抵初效羲之”、“篆宗史籀,隸法師宜官,晚年出入規矩,深得意外之旨”。自謂“善書者隻有一筆,我獨有八麵”。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四大家”。畫山水出自董源,天真發露,不求工細,多用水墨點染,自謂“信筆作之,多以煙雲掩映樹石,意似便已”。於友仁繼父法有所發展,自稱“墨戲”,畫史上有“米家山”、“米氏雲山”和“米派”之稱。傳世作品甚多,主要有《苕溪詩卷》、《蜀素帖》最為著名,還有《書史》、《畫史》、《寶章待訪錄》等著作。《蜀素帖》,絹本,行書,有烏絲欄。據《石渠寶笈》記載,縱29.8厘米,橫284.2厘米。71行,共658字。《式古堂彙考》、《石渠寶笈續編》著錄。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此卷是米芾書法精品,38歲時作。此帖書法蒼老凝煉,行筆澀勁,沉穩爽利,清雅絕俗,超神入妙。其書體雖屬宋朝簡劄書風,是“二王”及唐、五代書風的延續,但細察似乎與前人書法無一相似之處,是米芾自家風格的最好體現。明董其昌跋曰:“米元章此卷,如獅子捉象,以全力赴之,當為生平合作。”
《參政帖頁》(縱30厘米,橫22厘米 現藏上海博物館 )凡3行,27字,款署“芾記”屬晚期作品,其中某些字的用筆和結體方法與他的《題歐陽修集古錄跋尾》所書有些接近。本帖所記係一件蓋有四代相印的文物,寫來特別認真,用筆較為遲重,慢中有快,充滿澀勁,結體窄長,或左收右收,或下鬆上緊,因字而異,個別筆畫顯得有寫笨拙生硬,可能和人老字老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