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浩 荊浩 ,河內沁水(今山西省沁水縣)人。中國五代後梁畫家,字浩然,河內沁水(今山西省沁水縣)人。生卒年不詳,主要活動於9世紀至10世紀上半葉。荊浩工詩文,通經史。因唐末、五代中原一帶戰亂頻繁,政局動蕩,他遂絕意仕進,隱居於太行山的洪穀,自號洪穀子。據其所著《筆法記》記載,太行山洪穀深處,風景佳勝,有無數的古鬆“掛岸盤溪、披苔裂石”,使他為之驚異,遂攜帶紙筆,進行寫生,“凡數萬本,方如其真”。可見他擅長畫山水樹石,是與他隱居深山的生活和師法造化的藝術實踐分不開的。他也能畫壁畫,據北宋劉道醇《五代名畫補遺》記載,他還曾在後梁的京城(今河南省開封市)雙林寺院畫過寶陀落伽山觀自在菩薩一壁,頗受稱譽。
荊浩對中國山水畫的發展作出過重要貢獻,將唐代出現的“水暈墨章”畫法進一步推向成熟。他總結了唐代山水畫的筆墨得失,認為李思訓大虧墨彩;吳道子筆勝於像,亦恨無墨;項容用墨獨得玄門,用筆全無其骨;隻有張璪筆墨積微,真思卓然,不貴五彩,得到他的肯定。荊浩在山水畫的師承上不隻取法張璪,同時亦在吳道子與項容等人的筆墨得失之間,舍短用長,加以發展,自謂:“吳道子有筆而無墨,項容有墨而無筆,吾將采二子之所長,成一家之體”(《筆法記》)。他的山水畫已經開始達到筆墨兩得,皴染兼備,標誌著中國山水畫的一次大突破。他所作的全景式山水畫更為豐富生動,其特點是在畫幅的主要部位安排氣勢雄渾的主峰,在其他中景和近景部位則布置喬窠雜植,溪泉坡岸,並點綴村樓橋杓,間或穿插yabo22官网
活動,使得一幅畫境界雄闊,景物逼真和構圖完整。荊浩的這種全景式山水畫,奠定了稍後由關仝、李成、範寬等人加以完成的全景山水畫的格局,推動了山水畫走向空前未有的全盛期。他那表現北方山形特點的“雲中山頂,四麵峻厚”的雄偉風格,對於北宋前期山水畫的發展產生了極大影響。曆代評論家對他的藝術成就極為推崇,元代湯垕在《畫鑒》中將其稱為“唐末之冠”。
荊浩的山水畫傳世作品僅有《匡廬圖》。畫上宋人原題為“荊浩真跡神品”。後因元代柯九思在畫上題詩,發揮想像,其中有“瀑流飛下三千尺,寫出廬山五老峰”之句,此後鑒藏家遂徑以“匡廬”命之,實則未必是作者原意。
據宋人記載,荊浩曾撰有《山水訣》1卷,為宮廷秘閣所藏。現今流傳的《筆法記》(宋代陳振孫《書錄解 題》中稱此文為《山水受筆法》,明代王世貞編《王氏畫苑》中又注明“一名《畫山水錄》)一直相傳為荊浩 所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