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 李治,628年生,683年逝世,隴西成紀(今屬甘肅)人。唐高宗皇帝。字為善,太宗第九子。公元650~683年在位。諡天皇大帝,廟號高宗。高宗工行、草、隸、飛白書。在帝王中書法蒼勁豪邁,圓潤俊華,不遜於名家。高宗書法,行筆婉妙,宛然太宗,可謂家法相承,時人評價甚高。李嗣真《書後品序》以高宗父子為神劄。唐張彥遠《法書要錄》雲:“龍朔二年(662)四月,上自為書與遼東諸將,謂許敬宗曰:‘許圉師常自愛節,可於朝堂開示’。圉師見,甚驚喜,私謂朝官曰:‘圉師見古跡多矣,魏晉以後惟稱二王,然逸少多力而醜,子敬妍而少力,今觀聖跡,兼絕二王,鳳翥、鸞回,實古今書聖也。”可見,當時為了稱譽高宗之書,而力貶“二王”,諛稱書聖,不免諡美。傳世書跡見《淳化閣帖》。傳世的碑刻,主要有《萬年宮》、《紀功碑》、《李靖碑》、《孝敬皇帝壑德碑》等。《舊唐書》、《新唐書》均有傳。《李勣碑》,亦稱《贈太尉英貞武公李靖碑》。唐儀鳳二年(677)十月刻。在陝西醴泉縣,為昭陵陪葬碑之一。高宗李治撰並書,行書,碑高300厘米,座高100厘米。32行,行約90字。碑下截磨滅,存者約十之六、七。李姓,本姓徐,名世勣,從太宗後賜姓李。避太宗諱去“世”,故為李勣。李勣是唐開國功臣,為唐太宗統一天下立下不少功績。故唐高宗時給李勣立碑,由高宗禦製並書。唐高宗書法承其家法,此碑筆致神采奕奕,十分遒美,但雄渾不及文皇,而戈法過之。後半雖有縱橫筆勢,頗具晉人風度。此碑因捶拓較少,存字者較完好,字字圓美。篆書題額平正圓美,當初唐之皎皎者。此碑是唐高宗的主要作品之一,運筆和結構極為嚴整,不僅可以垂範書壇,且使唐朝曆代君王之宸翰皆承襲此優美之風。明拓本首行“禦書”之“書”字完好,全碑少損20餘字。有乾隆拓的影印本,為愛儷園《慈淑樓叢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