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yabo22官网  > 書法家 
李斯
發表日期:2006-08-20 18:25:00 來源:中國書畫家網 被閱讀[2216]次

李斯   李斯,公元前284年生,公元前208逝世,楚上蔡(今河南省上蔡縣西南)人。秦代書家。字通古。從荀卿學帝王術,西仕於秦,為客卿。始皇定天下,斯為丞相。定郡縣之製,下禁書令,變倉頡籀為小篆,後世稱為“小篆之祖”。李斯篆書“畫如鐵石,字若飛動,作楷隸之祖,為不易之法”。(《書斷》卷上《小篆》)。清代王澍在《虛舟題跋》中說:“小篆開自李斯,省大篆之繁縟以趨簡易,三代以來風氣至此一變。蓋李斯筆法敦古,於簡易中正有渾樸之氣。”李斯佐秦滅六國,後為趙高構陷,腰斬鹹陽。著有《倉頡》七篇,已佚。傳世書跡有《泰山刻石》、《琅玡台刻石》等。《泰山刻石》,又稱《封泰山碑》,秦小篆碑刻,傳李斯書,為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所刻。內容是頌揚秦始皇的功德。此刻石為四麵環刻,三麵為始皇詔,一麵為二世詔(二世詔刻於公元前209年)。南向二世詔文7行,滿行12字。傳宋拓本為223字,後不知何時被毀壞。元拓本存50餘字,明末殘存29字。清乾隆五年(1740)毀於祠火。嘉慶二十年(1815)複為蔣因培訪得殘石2塊,僅存10字,1901年羅正均作亭護之,時已僅存9字。殘石今存山東泰安岱廟東廡。現傳世的拓本以明安國藏北宋拓本為最,存165字,現在日本,其餘大多是29字本。《泰山刻石》為典型秦小篆,在書法史上,上接《石鼓文》之遺緒,下開漢篆之先河,是中國古文字的最後階段。觀其書法,用筆似錐畫沙,勁如屈鐵,體態狹長,結構上緊下鬆,平穩端嚴,疏密勻停,雍容淵雅,有廟堂之概。唐張懷瓘則稱頌李斯的小篆是:“畫如鐵石,字若飛動”,“骨氣豐勻,方圓妙絕”。並非過譽。《泰山刻石》的篆書,世稱“玉筯篆”,對後世影響深遠,曆來習小篆者無不奉為圭臬。李斯泰山刻石具有相當重要的價值。它是秦篆保留至今的唯一真跡。據<<史記.始皇本紀>>載,秦始皇稱帝後曾五次出巡,先後留下泰山、嶧山、琅琊、芝罘、碣石、會稽六處七篇刻石,皆為李斯所書。泰山刻石堪稱是李斯小篆唯一的傳世真跡了。李斯泰山刻石還是中國碑刻製度演變的重要見證。李斯泰山刻石矗立於泰山之巔碧霞祠西側。經過兩千多年的風雨滄桑,屢遭劫難,極富傳奇色彩。漢代至隋唐罕有人提起,至宋代開始引起注意。宋真宗封禪泰山時,兗州太守獻出40字拓本。歐陽修好友江鄰幾任奉符縣令時,親臨岱頂尋訪此碑,尚存數十字。此後學者劉支專程登岱考察,製成拓本,撰為<<秦篆譜>>一書。歐陽修<<集古錄>>,趙明誠<<金石錄>>都有著錄。明代嘉靖年間刻石被毀,僅存二世詔書29字,移置碧霞祠東廡。現流傳29字拓本即出於此。清乾隆五年(1740年)碧霞祠毀於火,此石遂失。嘉慶二十年(1815年)在岱頂整修時被發現,僅餘殘石兩塊,存10字“臣斯臣去疾昧死請矣臣”,嵌於大觀峰前東嶽廟牆外側之“讀碑亭”內。道光十二年(1832年)讀碑亭倒塌,泰安縣令徐宗幹“索殘石於瓦礫中”,移至山下岱廟中保存。光緒十六年(1890年)殘石被盜,縣令毛蜀雲大索十日,得石於泰城北關橋下,宣統二年(1910年)五月,泰安知縣俞慶瀾在岱廟環詠亭附近專門建亭置放。今存於岱廟東禦座,周圍以玻璃鑲嵌,使遊客能一睹李斯小篆風采。李斯泰山刻石對泰山文化的貢獻是巨大的。 







上一篇: 趙克禮
下一篇: 鄔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