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簡史 
祀三公山碑
發表日期:2006-07-01 03:30:00 來源:中國硬筆書法在線 被閱讀[2138]次

> 曆代書法 > 秦漢書法 祀三公山碑

祀三公山碑是名垂書史的極有價值的碑刻之一。漢元初四年(117)刻,篆書,10行,行17—20字。現在河北省元氏縣封龍山下。

此碑全稱《漢常山相馮君祀三公山碑》,俗稱《大三公山碑》。元廼賢《河朔訪古記》雲:“三公神廟,在元氏縣西北二十裏封龍山下,榜曰‘天台三公之廟’,廟有《漢三公山碑》一通。”即指此碑。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元氏縣令王治岐重新訪得,始有拓本行世。碑文起首雲:“□初四年,‘常山相隴西馮君到官,承饑衰之後,……”翁方綱考定為安帝元初四年(《兩漢金石記)。元氏縣還曾有另一通隸書《三公山碑》,據《河朔訪古記》雲,在縣西故城西門外八都神壇,即歐陽修《集古錄》、趙明誠《金石錄》所著錄者。東漢靈帝光和四年(181)立,晚於篆書《三公山碑》六十五年。此石久佚。

《祀三公山碑》的字體在篆隸之間,又稱“繆篆”,與印璽文字有相同之處。漢印中多見之。筆畫由秦篆的圓轉,變為漢隸之方折,書風古勁而茂密。齊白石的篆刻深受此碑影響。翁方綱雲:“碑凡十行,每行字數參差不齊,字勢長短不一,錯落古勁,是兼篆之古隸也。”(《兩漢金石記》)方朔雲:“作閱之有似《石鼓文》,有似《泰山》、《琅邪台刻石》,然結構有圓亦有方.有長行下垂,亦有斜直橫拂。細閱之下,隸也,非篆也;亦非徒隸也,乃由篆而趨於隸之漸也。僅能作隸者,不能為此書也;僅能作篆也,亦不能為此書也;必兩體兼通,乃能一家獨擅。”(《枕經金石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