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簡史 
瘞鶴銘
發表日期:2006-07-01 00:07:00 來源:中國硬筆書法在線 被閱讀[1654]次

> 南北朝書法 瘞鶴銘

瘞鶴銘外景

刻於南朝·梁(傳)天監十三年(514年),陶弘景書。楷書摩崖。存90餘字。原刻在鎮江焦山西麓石壁上.中唐以後始有著錄,後遭雷擊崩落長江中,南宋淳熙間挽出一石二十餘字,康熙五十二年又挽出五石七十餘字。乾隆二十二年嵌於焦山定慧寺壁間,共九十餘字。未出水時之拓本稱“水拓本”,字數不多;出水後初拓本(五石本)即上皇山樵書。唐人孫處元《潤州經》認為係王羲之書,宋黃庭堅、蘇舜欽等亦持此看法;因陶弘景曾自號華陽隱居,宋人李石《續博物誌》即認為係陶弘景書,後附和此說者最多;歐陽修認為華陽真逸是顧況的道號;還有人認為是唐人王瓚所書;也有人覺其字同顏真卿《宋廣平碑》接近,認為是顏真卿書。總之,各持己見,至今仍不能定論。

《瘞鶴銘》發現以後,得到曆代書家的高度評價。如黃庭堅認其為“大字之祖”,作詩說:“大字無過《瘞鶴銘》。”《東洲草堂金石跋》雲:“自來書律,意合篆分,派兼南北,未有如貞白《瘞鶴銘》者。” 其書法意態雍容,格調高雅,堪稱逸品,是藝術性術高,影響極大的著名碑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