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國兩晉書法 爨寶子碑
全稱《晉故振威將軍建寧太守爨府君之碑》。東晉大亨四年(405年)四月刻,楷書。縱190厘米,橫71厘米,13行,行30字。乾隆43年在雲南曲靖縣(南寧縣)城南七十裏之揚旗田出土。今在雲南曲靖第一中學內。此碑同較晚《爨龍顏碑》合稱“二爨” 爨氏為我國南方少數民族中的一個大族,碑文對研究該民族情況提供了重要史料。此碑文字頗具個性,稚拙古樸,隸意濃厚,氣質高古,康有為評曰:“端樸若古佛之容。”
碑雲立於大亨四年四月,實應為義熙元年。因其地偏遠,不知已改年號。爨氏為我國西南少數民族中的一個大族,世襲本地主官,其官製衣冠文物,皆合朝廷典章.此碑同雲南陸良劉宋年間所立之《爨龍顏碑》共稱“二爨”。為研究五世紀該地區及該民族情況提供了重要資料,具有很高的曆史價值。
此碑字體介於隸、楷之間,故著錄家或視為隸書,或寫作楷書,每不一致。此碑許多地方還保留著隸書的筆法和體式、如橫畫多作燕尾等。但更多地方則更近楷體。此碑筆畫質拙凝重,主用方筆,不少筆畫呈方棱或銳角。字形或大或小,結法緊密但不類型化,變化比較豐富.整個看來顯得端嚴高古,故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形容為‘端樸若古佛之容。”
魏晉至南朝禁碑,碑刻存世甚少,但都較可靠,而書帖多有流傳。此碑立碑時間同王羲之《蘭亭序》等書時間接近,而體式、風格相差甚大,清末李文田等以此碑為據對傳為王羲之所書《蘭亭序》的真偽問題提出懷疑,曰:“故世無右軍之書則巳苟或有之,必其與《爨寶子》、《爨龍顏》相近而後可。”本世紀六十年代,王興之、謝鯤墓誌等出土,其拙樸與“二爨”略似,故又舊話重提,引起了對《蘭亭》真偽問題的重新討論。討論雙方各抒已見,至今意見仍不一致。
上一篇: 趙克禮藝術年表(截止至2024年)下一篇: 王羲之 姨母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