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簡史 
青川木牘
發表日期:2006-06-30 23:31:00 來源:中國硬筆書法在線 被閱讀[2291]次

青川木牘

一九八0年出土於四川省青川縣郝家坪秦墓。青川木牘文為墨書秦隸,牘上三行墨書定為戰國晚期秦武王二年(前309)的手跡,被視為目前年代最早的古隸標本。此牘縱有行、橫無格,字距大、行距小,字形方扁,取橫勢。用筆的動勢和筆跡清晰地表現出起止時回鋒和出鋒的變化,向右方向的末筆已顯露波挑之勢。作為大篆快寫趨向隸書的過渡期作品,《青川木牘》還夾雜著許多篆體字,顯示了與其隸變母體——同時代金文的一致性和延續性。這些都是早期隸書明顯的特征。從書體角度而言,牘中那種簡率的用筆意識和參差不齊的天然美感與金文所具有的嚴整、勻衡、對稱、凝重的美感已大相徑庭,也就是說,它已展現了一種與金文係統完全不同的書法語言和審美模式。
1986年發掘出土的甘肅《天水放馬灘戰國秦簡》,與《青川木牘》相比,此簡顯得粗重草率,但筆意大致相同。簡中橫畫均藏鋒起筆,收筆有向右發鋒的波挑意,反映了同期古隸的共同特征。
1975年發掘出上的湖北《雲夢睡虎地秦簡》,成書於戰國晚期至秦統一初期。從簡中可以看出其脫胎於秦篆,形體中仍保存有大量的母體痕跡,篆隸混雜,秦隸在破壞、肢解秦篆的書寫方式中,盡管仍留有大量的篆書圓筆中鋒的筆法,但比《青川木牘》隸化的特征更為明顯。漢代隸書中的掠筆、波挑、不同形態點的筆法等在簡中都已出現,部分簡上還有明顯的連筆意識。與石刻文字相比,此簡更直接體現了毛筆運動的豐富性。從《青川木牘》——《天水放馬灘秦簡》——《雲夢睡虎地秦簡》之間我們可以清晰看到秦篆至古隸的演變過程。

【關閉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