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簡史 
薑夔·續書譜-曆代書法理論
發表日期:2006-06-30 22:57:00 來源:中國硬筆書法在線 被閱讀[1359]次

薑夔·續書譜[節錄]

風神者,一須人品高,二須師法古,三須筆紙佳,四須險勁,五須高明,六須潤澤,七須向背得宜,八須時出新意。自然長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澤之臒,肥者如貴遊之子,勁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欹斜如醉仙,端楷如賢士。

(草書)大抵用筆有緩有急,有有鋒,有無鋒,有承接上文,有牽引下字,乍徐還疾,忽往複收。緩以效古,急以出奇;有鋒以耀其精神,無鋒以含其氣味,橫斜曲直,鉤環盤紆,皆以勢為主。然不欲相帶,帶則近俗;橫畫不欲太長,長則轉換遲;直畫不欲太多,多則神癡。以捺代\,以發代辵,辵亦以撇代,惟丿則間用之。意盡則用懸針,意未盡須再生筆意,不若用垂露耳。

草書之體,如人坐臥行立、揖遜忿爭、乘舟躍馬、歌舞擗踴,一切變態,非苟然者。又一字之體,率有多變,有起有應,如此起者,當如此應,各有義理。

藝之至,未始不與精神通,其說見於昌黎《送高閑序》。孫過庭雲:“一時而書,有乖有合,合則流媚,乖則凋疏。神怡務閑,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時和氣潤,三合也;紙墨相發,四合也;偶然欲書,五合也。心遽體留,一乖也;意違勢屈,二乖也;風燥日炎,三乖也;紙墨不稱,四乖也;情怠手闌,五乖也。乖合之際,優劣互差。"

書以疏欲風神,密欲老氣。如“佳"之四橫,“川”之三直,“魚"之四點,“畫"之九畫,必須下筆勁淨,疏密停勻為佳,當疏不疏,反成寒氣,當密不密,必至雕疏。

用筆如折釵股,如屋漏痕,如錐畫沙,如壁坼。此皆後人之論,折釵股欲其曲折圓而有力;屋漏痕欲其橫直勻而藏鋒;錐畫沙欲其無起止之跡;壁坼者,欲其無布置之巧。然皆不必若是,筆正則鋒藏,筆偃則鋒出,一起一倒,一晦一明,而神奇出焉。常欲筆鋒在畫中,則左右則無病矣。故一點一畫,皆有三轉;一波一拂,皆有三折;一丿又有數樣.一點者欲與畫相應;兩點者欲自相應;三點者有必有一點起,一點帶,一點應;四點者一起、兩帶、一應。

真書以平正為善,此世俗之論,唐人之失也。古今真書之神妙,無出鍾元常,其次則王逸少。今觀二家之書,皆瀟灑縱橫,何拘平正?良由唐人以書判取士,而士大夫字書,類有科舉習氣。顏魯公作《幹祿字書》,是其證也。矧歐、虞、顏、柳,前後相望,故唐人下筆,應規入矩無複魏晉飄逸之氣。且字之長短、大小、斜正、疏密,天然不齊,孰能一之?

[評點]“真書”一章是通過唐楷和魏晉人楷書的比較分析,高度讚揚了鍾、王的楷書。而唐人筆下,受時代“以書取士”的影響,循規蹈矩,拘泥平正,魏晉人書風的韻致不複存在。究其原因,魏晉人順應漢字本身的形態,自然各盡其妙,而唐人心理負擔太重,有違八法筆勢,自然落入“俗書”。

假如立人、挑土、“田"、“王"、“衣"、“示",一切偏旁皆須令狹長,則右有餘地矣。在右者亦然,不可太密、太巧。太密、太巧者,是唐人之病也。假如“口"字,在左者皆須與上齊,“鳴"、“呼"、“喉”、“嚨"等字是也;在右者皆須與下齊“和"、“扣"等是也。又如“宀"頭須令覆其下,“走”、“辵”皆須能承其上。審量其輕重,使相負荷,計其大小,使相副稱為善。

遲以取妍,速以取勁。必能先速,然後為遲。若素不能速而專事遲,則無神氣;若專務速,又多失勢。

與其工也,寧拙;與其弱也,寧勁;與其鈍也,寧速。然極須淘洗俗姿,則妙處自見矣。

方圓者,真草之體用。真貴方,草貴圓。方者參之以圓,圓者參之以方,斯為妙矣。然而方圓、曲直,不可顯露,直須涵泳一出於自然。如草書尤忌橫直分明,橫直多則字有積薪、束葦之狀,而無蕭散之氣。時參出之,斯為妙矣。

下筆之初,有搭鋒者,有折鋒者,其一字之體,定於初下筆。凡作字,第一字多是折鋒,第二、三字承上筆勢,多是搭鋒。若一字之間,右邊多是折鋒,應其左故也。又有平起者,如隸畫;藏鋒者,如篆畫。大要折搭多精神,平藏善含蓄,兼之則妙矣。

凡作楷,墨欲乾,然不可太燥。行草則燥潤相雜,以潤取妍,以燥取險。墨濃則筆滯,燥則筆枯,亦不可不知也。筆欲鋒長勁而圓;長則含墨,可以取運動;勁則剛而有力,圓則妍美。予嚐評世有三物,用不同而理相似;良弓引之則緩來,舍之則急往,世俗謂之揭箭;好刀按之則曲,舍之則勁直如初,世俗謂之回性;筆鋒亦欲如此,若一引之後,已曲不複挺,又安能如人意邪?故長而不動,不如弗長;勁而不圓,不如弗勁。紙筆墨,皆書法之助也。

筆得墨則瘦,得朱則肥。故書丹尤以瘦為奇,而圓熟美潤常有餘,燥勁老古常不足,朱使然也。欲刻者不失真,未有若書丹者。然書時盤薄,不無少勞。韋仲將升高書淩雲台榜,下則須發已白。藝成而下,斯之謂歟!若鍾繇、李邕,又自刻之,可謂癖矣。

[評點]曆代論書以“用筆”為上,筆畫又以瘦硬、含蓄為貴。薑夔論用筆不拘細則、著眼於斯。但在確認“書貴瘦硬”的前提下,更對“肥瘦"“藏露"問題作了辯證的闡釋,而且各自皆有限度。不要太肥,也不可太瘦;不可太多的鋒芒外露,也不能圭角深藏,若執於一偏,都會影響筆畫線條的藝術美。如柳字過於瘦硬,雖剛健勁拔,卻失魏、晉人風韻。這確有獨到見地。

(行書)大要以筆老為貴,少有失誤,亦可輝映。所貴乎穠纖間出,血脈相連,筋骨老健,風神灑落,姿態備具,真有真之態度,行有行之態度,草有草之態度。必須博學,可以兼通。

字有藏鋒出鋒之異,粲然盈楮,欲其首尾相應,上下相接為佳。後學之士,隨所記憶,圖寫其形,未能涵容,皆支離而不相貫穿。《黃庭》小楷,與《樂毅論》不同,《東方朔畫讚》,又與《蘭亭記》殊旨,一時不筆,各有其勢,因應爾也。餘嚐曆觀古之各書,無不點畫振動,如見其揮運之時。山穀雲:“字中有筆,如禪句中有眼。"豈欺我哉!

故翟伯壽問於米老曰:“書法當何如?"米老曰:“無垂不縮,無往不收。"此必至精至熟,然後能之。古人遺墨,得其一點一畫,皆昭然絕異者,以其用筆精妙故也。大令以來,用筆多失,一字之間,長短相補,斜正相拄,肥瘦相混,求妍媚於成體之後,至於今尤甚焉。

近代山穀老人,自謂得長沙三昧,草書之法,至是又變矣。流至於今,不可複觀。

[評點]薑夔(1163一1203),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鄙陽〈今江西波陽〉人,南宋詞人,音樂家、書法家。宋謝采《續書譜序》雲:“白石生好學無所不通,書法得魏、晉古法,運筆道勁,波瀾老成,尤好臨習《定武本蘭亭序》。所著《續書譜》一卷,議論精到,用誌刻苦。"

《續書譜》仿效孫過庭《書譜》而撰寫,但並非《書譜》之續。全卷分總論、真書、用筆、草書、用筆、用墨、行書、臨摹、方圓、向背、位置、疏密、風神、遲速、筆勢、情性、血脈、書丹等十八則,所論書法藝術的各個方麵,實自抒其心得之語。是南宋書論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學術著作。

薑夔“崇晉貶唐”,反對俗書,和提倡文人意趣的蘇東坡、黃庭堅、米芾等相一致。但他對“唐法”並非不問青紅皂白一概予以否定,而是用了大量篇幅對“法"進行了係統的、全麵的論述,並從肯定和解釋引申了“晉韻”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