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訪談 
中國書協副主席言恭達談十一屆國展
發表日期:2015-05-25 14:21:00 來源:中國書法家協會 被閱讀[1961]次

植根傳統 鼓勵創新 藝文兼備 多樣包容

——中國書協副主席言恭達談十一屆國展


    2015年5月20日,中國書協副主席,十一屆國展學術、媒體觀察委員會主任言恭達接受《中國書法報》采訪,就全國第十一屆書法篆刻作品展覽的舉辦意義、評委構成、評審宗旨等做了詳細的闡釋。今將訪談內容整理如下:

  《中國書法報》:十一屆國展的評審工作如期進行,您作為中國書協副主席,又是此次評審工作的學術、媒體觀察委員會主任,請您談談本屆國展的意義。

  言恭達:十一屆國展是當下中國書壇最重要的一件大事,全國書法界無不翹首以盼。它為全國的書法家、書法愛好者,搭建一個舞台,製定一個“賽馬規則”,是傳統書法走向當代藝術審美內質的一次全方位展示。十八大以後,中華文化的複興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隨著實現習主席“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推進,中國當代書法事業進入了一個理性發展的穩定期、成熟期。記得2003年全國八屆國展評審結束後,我寫了一篇《新世紀的邁步》的評論文章。這時中國書協對於國展評審機製改革的探索已獲得一定的成效,意味著新世紀開始,中國書協邁開大步,加快速度,推出精品,傳播推廣與普及書法藝術,讓書法回歸大眾的生活方式。而在今天文藝界的又一個春天裏,我們進入了“新時期的跨越”,其標誌是:中國當代書法藝術已從數量的普及進入質量的提升;從書法事業的粗放進入集約;從大眾參與的熾熱進入冷靜;從藝術創作氛圍的營造進入書法文化的深化。此“跨越”,讓全體書家乃至全社會認識到:中國書法是“養心”的文化,是修出來的、養出來的,中國文化活著,曆史才活著,民族才活著,中國書法才活著,每一位書法人必須文化地活著。因此,書法藝術是有門檻的,書法不僅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以來生活方式的傳承,更是民族精神顯現的標誌。此“跨越”,就是作為黨領導下的專業性人民團體——中國書法家協會將引領全體會員堅守中華文化信仰、堅守時代審美理想、堅守書壇職業操守,讓傳統的書法藝術在時代的春天裏回歸生活,回歸大眾,回歸本體,回歸心靈。     

  具體地說,此“跨越”,一是體現在這次國展評審宗旨就是要以習主席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講話精神為指導,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把握正確的藝術導向,弘揚中華美學精神,承續中華文脈,陶鑄時代審美,推出精品與人才。二是表現在國展評審原則上,將努力做到公平、公正、公開,突出評審活動的創作導向性、行業專業性和藝術權威性。三是表現在評審的理念上,堅持“植根傳統,鼓勵創新,藝文兼備,多樣包容”。我看這十六個字,不單是審美範疇,也是評審工作的指導方針。

  “植根傳統”是“根”,它需要有對曆史經典善於開掘的堅韌毅力;“鼓勵創新”是“魂”,它需要有對時代文化創造敢於出新的前瞻意識;“藝文兼備”是“本”,它需要有對“技進乎道”、“文以載道”的學理思辨;“多樣包容”是“體”,它需要在全球化語境下,“多彩統一”、“兼容並包”的博大胸懷。總之,十六字方針的理念與內質體現了書法在當下審美領域裏的時代意義與工作方向,體現了書法應有的人文性、學術性、時代性和包容性,體現了黨領導下的人民團體將如何以人為本,以會員、以作者為本,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和服務意識。應該看到,十六字方針是一個博大開放而又相互聯係、協同生發的體係。首先書法必須深深地紮根於中華文化的傳統土壤裏,同時我們又要善於開掘、提煉和豐富傳統,將當代藝術探索和文化創造自覺地融入到時代的洪流中去,以偉大的中華美學精神展示時代風采,開創多姿多彩的當代書法藝術新局麵。由此可見,十一屆國展將預示著中國書法家協會“新時期跨越”的格局、氣象。它寄托著深沉的社會期待,也呼喚著書壇更多的人文關懷、更明智的藝術評審、更深刻的學理思辨。

  《中國書法報》:這次評審,在評委的遴選構成上有哪些考慮?

  言恭達:對十一屆國展,中宣部和中國文聯領導都非常重視,中國文聯黨組書記趙實、李屹副書記都作了指導性的批示,指出:“十一屆國展評審業界期待,社會關注,導向性、敏感性強,中國書協要高度重視,全神貫注,全程統籌把關。”“要講清紀律,規矩和責任”,“確保評審工作公平、公正、幹淨、高效,為書法界揚正氣,為社會傳播正能量。”應該說,一個好的評審製度必須依靠素質高、責任心強的評委隊伍來執行。據我了解,這一次國展評委遴選,中國書協堅持將職業道德、專業水平和社會公信度作為首要條件,同時統籌考慮人選的評審經驗、審美取向、文化內涵、年齡結構以及地域分布等綜合因素,更完整地體現國展評審的專業性、權威性、包容性。比如說,這次評委是老、中、青相結合。有好幾位全國著名的中青年書家首次擔任國展評委,他們來自全國著名的藝術高校和社會專業學術機構,這些新評委不但是以往的國展獲獎作者,而且在學術理論和書法教育上也有較好的造詣。當然,也有從評委庫中遴選出的來自各地的資深評委。勿需諱言,評委的審美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引導著當下書壇的創作趨勢。因此,評審工作在某種意義上說,是對評委的考量,不但考量他的責任心、紀律性,更重要的是考量他的藝術眼光,考量他對書法本體的深度認識與審美體驗。

  《中國書法報》:聽說這一次國展評審製定了一係列嚴格的紀律,您能具體透露一些嗎?

  言恭達:完善和改進各類書展的評審,是中國書協近期的工作重心。據我了解,中國書協分黨組著力進行了評審製度改革,強化評審紀律,淨化評審環境,倡導風清氣正,嚴格要求評委必須以當代書法事業為己任,恪守職業道德,堅守藝術良知,嚴守評審紀律,堅決反對公權私用、反對營私舞弊,時刻將“公”字放在第一位,如有違反評審紀律的行為,中國書協將以“零容忍”的態度嚴肅查處!真正做到為廣大投稿作者負責,為中國書協負責,為當代書法事業負責。麵對本屆國展投稿的四萬兩千多件作品,中國書協設立了嚴格的評審機構,製定了嚴肅的評審規則、嚴明的評審程序、嚴厲的評審紀律。就說評審紀律,十多天的評審是完全封閉的,要求所有評委不得在休息時間參與以任何名義、任何形式舉辦的筆會和宴請;不得外出會客;不得接待親朋好友;不得和投稿作者聯係;評審中,手機一律交管,以確保評委等信息絕對保密。所以,我感到中國書法家協會的評審工作,經過二十多年的不斷改進和不斷探索,已初步建立了一套相對有效的機製,評審、評獎工作已成為當代書法事業發展的重要引擎和助推器。評審的根本要義,就是公正地推出當代更多的書法人才和藝術精品,推動當代書法事業的繁榮發展。

  誠然,中國書壇評審新秩序的建立與推進需要時間,需要毅力,更需要智慧。我們既需要中國書協的頂層設計,更需要上下互動,全方位實施、全社會配合。我們必須明白:國展的評審到展示,它不是以單一的“賽馬場”方式去評出相當數量的“駿馬”,點讚相當數量的佳作,而是對當代書法藝術創作審美導向的引領,其根本意義是開啟和鑄造當代書法藝術的人文精神。這是當代書法藝術工作者必須具備的品格和情懷。隻有對現代人文精神的終極關懷具備清醒的認識,才能擔負起新時期書法藝術發展的曆史責任。我以為,要做到這一點,要贏得時代的藝術高度,必須將國家文化複興的戰略思考,將自身對時代的感恩、對民生的感知和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敬畏,落實到自我生命的體驗。這一體驗,是將藝術回歸到人文的理想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