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訪談 
葉培貴:驟墨馳毫 高情遠致——評黃庭暉書法
發表日期:2014-10-22 23:15:00 來源:亚博科技app 被閱讀[4297]次

 

       我與庭暉道友相識於長沙的一次書友聚會上。當時我從益陽嶽丈家返京,經過長沙,時在長沙工作的學生、朋友為我餞行,一起聚會。庭暉正好在場,並請我看了他的近作。當時印象他是個很有個性與思想的書法家,書體主要是草書,學王鐸一路,瀟灑奔放,流暢大氣。大約過了一年多時間,他發來一批新作,請我給他點評,我看了他的新作後大為驚訝,短短一年多的時間,他的進步竟然如此之大,這是我沒有想到的!



葉培貴先生贈作
 

       庭暉自幼喜好書法,初學顏、柳,打下了良好的楷書基礎。及長,特別鍾情於表情達性最為直接的行草書。其行草取法以“二王”為宗,他認為學習書法應該“取法乎上”,尊重傳統,“二王”書法是中國書法史上的最高峰,從“二王”入手或以“二王”為旨歸方不失學書正途。因此對《集王聖教序》、《蘭亭序》及二王手劄等均下過很大功夫。在對二王筆法、結字規律、通篇布局等有了較深入的研習後,為了進一步吸取和借鑒後世二王一脈書家的寶貴經驗,又對米芾、王鐸等進行係統研究,於字法、墨法、體勢、意趣等多所領悟。行書條屏南唐李煜《虞美人》為此期代表作。該作通篇氣勢磅礴,似有一瀉千裏之勢。用筆痛快淋漓,結字左低右高,大小參差錯落,墨色變化豐富,可見受米芾、王鐸影響之深。草書條屏杜甫《陪鄭廣文遊何將在山林詩一首》亦為此期代表。近期則多致力於王羲之《十七帖》、孫過庭《書譜》等小草名帖的學習,在對氣勢奔放的書風有了一個比較全麵的把握後,希望通過饒有古意的小草書的學習能使自己的書風更加蘊藉而富於內涵,小草《嶽陽樓記》、《桃花源記》為此期代表作。該作用筆遲澀厚重,書寫速度明顯放緩,更加關注單字筆畫的豐富變化,誠如孫過庭《書譜》所雲“一畫之間,變起伏於鋒杪;一點之內,殊衄挫於豪芒。”上下之間,以意相連。通篇觀來,給人一種氣定神閑、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之感。除此作之外,小草條屏袁枚《黃生借書說》、蘇軾《水調歌頭》、小草橫批《波羅蜜多心經》等亦為此期代表。此外,此期還有一批試圖將奔放與遲重結合的探索之作值得關注。如草書條幅解縉《論書》、王維《山居秋暝》等。該批作品既保留了王鐸大草一路奔放恣肆、跌宕起伏的特征,又汲取了《書譜》等小草書的嫻雅安和、筆法細膩等特點。
       作為湖南省書協簡帛研究委員會主任,他對湖南出土簡帛文獻也頗有研究,對簡帛書法如《馬王堆帛書》等亦多有臨習,於簡帛之外,又兼學漢隸。尤其對《張遷碑》、《西峽頌》等的樸拙、高古感受頗深。因此,於行草之外,所作隸書也別有風味,既有簡帛飄逸瀟灑之姿,又具漢隸樸茂沉雄之實。
       品讀庭暉之書作,我們強烈地感受到其字裏行間所充塞的勃勃生機,它喚起我們對經典作品的回憶,又時時迸發出創新的活力。
       我相信,庭暉先生在書法藝術道路上必將取得更大的成功!
 

葉培貴
二0一0年九月於京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