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專題專欄 > 篆刻 
曆代篆刻理論選
發表日期:2006-10-29 22:14:00 來源:不詳 被閱讀[2947]次

吾丘衍  《三十五舉》

吾丘衍(1272—1311),元代篆刻家。一作吾衍,清初避孔丘諱,作吾邱衍,字子行,號貞白,又號竹房、竹素,別署真白居士、布衣道士,世稱貞白先生,太末(今浙江龍遊)人,寓居杭州。嗜古學,通經史百家言,工篆隸,諳音律,著有《周秦石刻釋音》、《閑居錄》、《竹素山房詩集》、《學古編》等。《學古編》成書於大德庚子(13OO)年,卷一為《三十五舉》,次載《合用文籍品目》,尾係附錄。《三十五舉》為此書主體,闡述篆隸演變及篆刻知識,甚多創獲,故後人往往直呼該書為《三十五舉》。

一舉曰:

蝌蚪為字之祖,象蝦蟆子形也。今人不知,乃巧畫形狀,失本意矣。上古無筆墨,以竹梃點漆,書竹簡上;竹硬漆膩,畫不能行,故頭粗尾細,似其形耳。古謂筆(筆)為聿,倉頡書從手持半竹,加畫(畫)為聿(¤),秦謂不律,由切音法雲。

二舉曰:

今之文章,即古之直言;今之篆書,即古之平常字,曆代更變,遂見其異耳。不知上古初有筆,不過竹上束毛,便於寫畫,故篆字肥瘦均一,轉折無棱角也。後人以真草行,或瘦或肥,以為美茂。筆若無心,不可成體,今人以此筆作篆,難於古人尤多,若初學未能用時,略於燈上燒過,庶幾便手。

三舉曰:

學篆字,必須博古,能識古器,其款識中古字,神氣敦樸,可以助人。又可知古字象形、指事、會意等未變之筆,皆有妙處,於《說文》始知有味矣。前賢篆乏氣象,即此事未嚐用力故也。若看模文,終是不及。

四舉曰: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頁  >> 

下一篇: 已是最後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