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公者:學養與書畫
發表日期:2018-10-28 23:35:58
來源:本站
被閱讀[2662]次
剛開始學習書畫時,前輩總是說:“書畫成就的高低,最終靠學養”“書畫到最後,拚的是學養”“書畫是養出來的”。書上也是這麼說的。
但是當時並沒有對這種觀點有比較清晰的認知。更談不上體會。
自己練字快四十年了。當初書壇上的一些名家,時至今日,幾乎都被時間淹沒了。幾乎沒有幾位在今天還能被大多數業內人士所認可。
還有一些年輕作者,作品很有才氣。可是多年之後,就沒了後勁,不但不進步,反而退步。慢慢的在年紀不老時就“退隱”了。
有些人甚至在技法上也不如從前了。按理說,技法是越寫越熟練的,怎麼會越寫越差呢。
是當初的名家們以及那些年輕的作者沒有再下功夫練字嗎?不是的!沒有人不下功夫的。(可能有些年輕作者後來是真沒努力、沒下功夫)有人說是他們沒有跟上時代。並非這個原因!王羲之生活在東晉時代,距今天一千七百年了,王羲之並沒有落後,更不需要跟上時代。經典是永恒的。
問題出在觀念上。
觀念是什麼?是眼光,是見識。
有什麼樣的觀念就有什麼樣的追求,也就寫出什麼樣的字來。
觀念有問題,往往南轅北轍。觀念有問題的人,往往還特別執著,特別堅持。他們多數是不讀曆史的人、多數是不看前人原跡的人、多數是不讀書的人。即便有些也讀書,但也往往是讀死書的人。
觀念便屬於學養的範疇。
一、學養決定書畫的最終高度、深度
(一)
我們前兩節談到書畫的欣賞。書畫同樣屬於事物,包含兩個方麵,一為物質,一為精神。技法便是書畫的物質層麵,格調是書畫的精神層麵。
格調重於技術。
技術隻要方法得當(包括觀念淮確),下功夫,從經典中取法,較容易掌握。
格調是人本身的問題,完全取決於個人修養。是先天與後天共同生成的。
格調為上。作品首先要不俗,才有欣賞價值。
而決定作品雅俗的,便是人。除了天生帶來的,便是後天的學養。
(二)
學養如土壤。
如果是一顆可以長成參天大樹的種子,把這粒種子種在花盆裏,也就長到一米兩米。而把這顆種子種到大地裏,它便可以自由的、寬鬆的、茁壯的成長,長成參天大樹,成為棟梁之材。
我們很多具備才情的書畫作者,技法很好,甚至與古人不相上下,但是最終沒有形成自己的風格(而風格是藝術史衡量與取舍藝術家與作品的第一標淮)。就是因為土壤不足,學養不夠,找不到創新的途徑,而最終沒有成為大家。
學養深厚,可以讓我們認識到事物的本質。可以讓我們找到形成風格的途徑。
學養決定書畫成就大小。
學養決定作品最終的高度、深度。
二、學養包括專業內與專業外兩方麵
(一)
從事一門專業首先要具備專業修養。
作為書畫家,第一要具備的學養就是對書畫史論的掌握。熟諳書畫史,知道書畫發展的正變,掌握其中的規律。隻有了解曆史才能找到創新的途徑,才不盲目。
了解曆史,便知曉未來,也就知道今天要做什麼。
(二)
另一方麵(專業外)的學養則包括人的襟抱、閱曆、見識、知識、性情等等。
襟抱決定一個人作品境界的高低。心胸寬廣之人,作品方能大氣。
閱曆能提高見識。見識多,眼光高,能分辨美醜。閱曆廣,見識多,胸襟也就開闊了。
知識麵廣可以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性情往往是個性所在,是風格的天然條件。
三、功夫在詩外
人們對專業內修養更重視,專業外的學養常常被忽視,而往往是專業外學養好的人,專業本身會做得更好。“功夫在詩外”。具備專業外的學養會使作品表現出更寬廣更深刻的內涵。
王羲之、顏真卿、蘇軾、米芾、趙孟頫、倪攢、董其昌、八大、石濤等,無不具備相當的字外修養。至吳昌碩、潘天壽更是詩書畫印皆能皆高。
這些大家並非都是具有很深的學問,但其學養則足夠滋養而使其成為大書畫家的條件。
四、增加學養的最佳辦法——讀書
讀書是增加學養的最為重要的途徑。讀經典之作,讀聖賢之書。
我們無法向前代聖賢當麵請教,而讀其書,則猶對其人。且所讀之書,非隻一家,便可取人類聖賢之思想精髓,豐滿自己。形成思想,確立淮確的價值觀、藝術觀。藝術觀解決了,目標就淮確了。
讀書之人,作品往往具有文氣。文氣的作品就不會俗、格調不會低。
一個人在十七八歲時,是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所接觸的人、事物,決定一生。三十歲之後,人還能夠在境界上有所提高,最重要的就是讀書,讀好書。
五、技與道
(一)
有人也許會認為強調學養是為掩飾自己在諸如造型等方麵的“不足”。非也。造型等方麵屬“技”的範疇。藝術,“藝”為道,“術”為技。經典作品在技法方麵都已過關。
技,尚屬藝術的前一階段;道是高層次的,是氣息、格調、境界,道高道低便是由人的學養決定的。
技易,道難。
(二)
有些人的學養很好,但書法繪畫的創作不是很高妙,這是因為缺少“技”的練習,技法是必須過關的。
技法不過關,不足以成為本專業的行家能手,也如同技法好而學養不足的人要加強學養一樣。
對於修養好的人,技法便成了他的“修養”。
這些有很好學問之人士,其專業與人生目標也往往不在此。而他們的書畫常常格調高古、文雅不俗,非一般習書畫者可比擬。
具備學養,方能看到“公主與擔夫爭道”、“觀公孫大娘劍器舞”而悟筆法。
有了學養,可從世間萬物、人世百態悟得藝術真諦。
學富五車,不代表創作就有同樣的厚度、高度。
我們也並非要求書畫創作者具有很深的學問。我們要的是,我們的學養應能滋養我們的創作,而足以對得住我們的才情。不然,真的是太可惜了。尤其是對年輕的作者來說,有才氣的、筆性好的年輕作者更要積累學養。等到發現筆下越寫越沒物之時,已經晚了。趁年輕時,多用心學養,多讀書。一定要讀好書,而且,不僅讀中國的,還要讀西方的。眼界寬,才能看得淮。
多看古代原跡。原作是有生命的。原作可以“借氣”。
多接觸高人。與高人交往,你也不會低的。
觀念,價值觀、藝術觀,第一重要!
年輕時要立大誌。不要顧慮目標太高。隻要從腳下做起。目標定在珠穆朗瑪峰,就是走到山腳下,海拔也要四千米。目標定在景山,爬到頂,也就八十八米。
當然了,我們今天談的,是對那些有大誌者而言。對個人來說,人生的快樂自由最為重要。
當然,很多時候並不是努力了就可以達到目標。藝術,天分在前。我們以後再談這個問題。
以上所講,僅供大家參考。
上一篇:
趙克禮:以文化書法開啟少兒美育啟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