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專題專欄 > 篆刻 
藏書印趣談
發表日期:2006-10-29 22:16:00 來源:不詳 被閱讀[3211]次

藏書人都希望擁有藏書印,以便在自己所藏的書上鈐印記。一是說明該書的歸屬,二是通過藏書印上的內容,教育自己的後代將藏書永寶之,不流散人間。故通過其印可以了解藏書者的人生經曆、情趣、品質等,其在書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據史料看,藏書印始於唐代。唐太宗的“貞觀”連珠印,唐玄宗的“開元”印,皆屬藏書印之列。在當時,私人藏書家也開始運用藏書印,如李泌的“鄴侯圖書”刻章,鍾紹京的“書印”,李泰的“龜益”等。到宋元後,隨著篆刻藝術的發展,藏書印在士大夫中逐漸興盛起來了。
    從形製上看,其形狀多樣,主要有長方形、方形及不規則形。這主要是由其鈐印的方式決定的,其不能影響書的正文。線裝書的鈐印,應鈐在首頁正文的下方,故一般說來,印的形狀不宜太大。現行的鉛印書,應鈐印在內封或扉頁上。若有多方的藏書印,也可在書內的空白處鈐印,可視其位置而定,沒有固定的模式,但不宜在書的封麵上鈐印。
    從內容上看,最常見的是“某某藏書”、“某某藏書印”、“某某珍藏書籍之印”等。有表示紀年者,如趙之謙的印譜中有一方“節子辛酉以後所得書”印。有表示身份的,如清代李慈銘藏書印是“道光庚戌秀才,鹹豐庚申明經,同治庚午舉人,光緒庚辰進士。”從此印可看出,李慈銘從1850年起,每隔十年都能向上爬一個階梯,辛辛苦苦四十年,才從秀才晉升為進士,耗費了畢生的精力。有以詩詞入印者,如明代的毛晉有一方藏書印,其內容是:“吾家業儒,辛勤置書,以遺子孫,其誌何如。後人不讀,將至於鬻,頹其家聲,不如禽犢。苟歸他室,當念斯言,取非其有,毋寧舍旎。”
    從藏書者的品質來看,雖有惜書如命,但也不獨占。許多藏書家得到書後,往往刊印,流傳人間,為文化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即使得好書,隻要不落入俗人之手,流失也不足惜。如許善齋藏書印說:“得之不易失之易,物無盡藏亦此理;但原得者如我輩,即非我有亦可喜。”在這裏,藏書者僅僅把其看作暫時收藏而已,並非想把藏書帶入墳墓。與此相反,我們也可從藏書印中看到一些人的醜惡嘴臉,如“文革”期間,康生把抄家得來的古籍據為己有,鈐上自己的藏書印,其中有幾方藏書印,如“大公無私”、“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