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專題專欄 > 篆刻 
沙孟海——印學形成的幾個階段
發表日期:2006-10-29 22:16:00 來源:不詳 被閱讀[9956]次

印章很早就有,一般上溯到春秋戰國。《雙劍?古器物圖錄》著錄安陽出土三顆銅璽,標為商代,雖然不是科學發掘所得,其中一顆圖案與商代銅器上所鑄族徽相似,可能就是商代作品,或者是西周作品。
商代甲骨卜辭一般有卜人具名,可以說這批卜人便是最早的篆刻家。但不是印章,不算數。
古代製作印章的人,曆史上都沒有姓名。三國時代曾有印工楊利、印工宗?,見《三國誌注》。原文是“印工楊利從仲將(韋誕字仲將)受法”《廣印人傳》讀破句,誤題“楊利從”,應更正。楊利、宗?既然是著名的印工,他們一定是自篆自鑄的專業工作者,這可算真正的篆刻家了。可惜那時隻當他們是普通工人,社會上還未把印章鑄造看成一門藝術,自然談不到印學(那時有所謂“相印法”,用法術來占吉凶,純是迷信東西,與印學無涉)。
中世紀有些封建帝瑟瑟為了重視國璽,命令當時文學大臣書寫璽文,如後唐莊宗命令馮道書寫璽文,宋英宗命令歐陽修書寫璽文,......刻者是誰,史無明文。馮道、歐陽修隻會篆,不會刻。刻的人隻會刻,不會篆。今天講印學史,當然數不到他們。
會篆會刻的印學家,應該首先推北宋的米芾。
過去講印學史的,或者認為明代文彭、何震是印學的開山祖師。或者認為元初趙孟?是第一位印學家。趙孟?精篆書,擅長印學,特別是細筆朱文印,姿態柔美,比較專門,為後世所推重,稱之為“圓朱文”。但未聽說他是自己刻的。當時所用印材,一般是銅、玉、牙、角、水晶、黃楊這類,質朝聖樂易受刀。文人隻寫不刻,也是常情。世稱米芾各印出於親鐫,我起初不相信。但是米芾講究篆書是事實。上海博物館藏《紹興米帖》,是他篆書代表作。再看米芾自用各印,多數刻劃粗拙,與同時代歐陽修、蘇軾、蘇轍等人所用印章刻劃工細完全兩樣。說他自己動刀,是有理由的。
法書,名畫的鑒定,蓋印作“印驗”,唐朝就有。隨著宋代“文人畫”的興起,詩、書、畫作家踵事增華,逐漸有在名款下加蓋印章的風氣,既表示鄭重,也增加美感。故宮博物院藏《褚摹蘭亭》米芾跋後連用“米黻之印”、“米姓之印”、“米?之印”、“米?”、“米?之印”、“米?”、“祝融之後”蘋果了。這種做法,可說是他所獨創,以往不曾見過,後世也少有(隻有趙孟?、張風等少數人有過)。米芾所著《書史》、《畫史》兩書中都曾有幾條論到治印與用印問題。如說:“印文須細,圈細與文等。近三館秘閣之印,文雖細,圈乃粗如半指,亦印損書畫也。”“瑟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