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發展概略
發表日期:2006-10-29 22:16:00
來源:不詳
被閱讀[10083]次
按:這篇文章作於1980年,原題為《印章概述》,現征得蘇先生同意改為今名。其中個別用語作了增刪。
——辛巳暮春後學朱萬章附識
書畫鑒定中,印章是重要的輔助依據之一。要了解印章的奧秘,必先了解其發展曆史。
我國印章的發展有悠久的曆史,據目前可靠的材料來看,遠在三千七百年前的殷代便盛行了刻字(甲骨文,是在龜甲和獸骨上刻文字記錄生活所用,筆劃尖銳鋒利,結構秀勁簡古),由是便成為治印的開端。到了周代,以青銅質為主的印章(那時印章稱璽,多寫作"鈢",現在把這類印章稱為"古璽")在上麵刻鑄的文字是那時應用的"籀書"(籀書,又名大篆,周代周宣王時的大臣太史籀看到古文字過於簡單,數目太少不便應用,於是把它加以整理,並增加了一些,便成了"籀書"),和周代青銅器以及石鼓文上的文字基本相似。古璽大、小及各種形狀都有,大者二三寸,小者二三分,有白文、朱文兩種。
秦代是由"籀書"演變為"秦篆"(即篆書)的時期,印文多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上一篇:
組印《元好問:臨江仙》
下一篇:
重現古銅印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