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樹堅
發表日期:2006-10-08 22:28:00
來源:本站原創
被閱讀[4566]次
周而複始樹堅牢---談周樹堅的書法人生 |
在嶺南書壇,談及周樹堅,許多書法愛好者均不陌生。他從一個業餘書法愛好者,登上了專業書法的殿堂,後來又走上了從政之路,其人生經曆,頗帶一點傳奇色彩。 早在70年代,周樹堅在書法藝術上,便得到書壇耆突秦咢生先生的指點,讓他直溯書法的本源,先習甲骨文,逮及小篆八分,後意臨北碑及晉唐行草,尤致力於雲南“二爨”每一名碑法帖,摹寫不下千百遍,打下了堅實的傳統根基。文革期間,他一個20來歲的小青年,持所書古文字習作,逕自前往中山大學,請教容庚和商承祚先生。二老感其年輕好學,親為指授,對秦漢文字的源流,古今書法的演變,均一一分析講解,令他的書藝進入一個新的境界。其隸書取法石門頌碑的撲茂,好大王碑的雅趣及爨寶子碑的勁挺,摻以吳子複、秦咢生的用筆和結字方法,神氣內斂,中宮收緊,意態靜穆停勻,尤以爨寶子碑最為會心,摻以篆隸筆意,方圓並見,清秀間見剛健,飛揚間見沉雄,寧靜中寓動勢,生澀處涵灑脫;其行書取法“秦體”,又見新意,既有碑的剛勁,又蘊含著帖的俊逸;篆刻深得秦咢生先生的薪傳,恪守傳統,以學古為尚,力追秦漢,質樸雄健,與其書法同一風骨。前人曾謂,方寸之間,須得尋丈之勢,周樹堅的篆刻,深得此中三昧。 周樹堅不但是一位潛心鑽研的書家,更是書法藝術的優秀組織者。早在1980年,他便發起成立了“廣州市青年書法家協會”,6年後,又成立了“廣東省青年書法家協會”,這期間,他以出色的組織才能,團結了一大批青年書法愛好者,使嶺南書壇呈現出一派朝氣蓬勃的氣象,不少書法新人由此脫穎而出,有的已經成為當今廣東書壇的中堅力量。在他的推動下,我省青年書法家,不但活躍於省港澳地區,而且與浙江、昆明、南京、西安、大連等地進行了廣泛的交流。後來,全省乃至全國各地也紛紛成立書協,與廣州、廣東率先成立青年書協及周樹堅卓有成效的工作分不開。 上世紀80年代初期,廣東省書法家協會剛剛恢複工作,周樹堅調入書協,成為《嶺南書藝》雜誌創辦者之一。該刊是當時國內重要的書法雜誌,曾引起全國書法界的廣泛關注。1985年,周樹堅到嶺南美術出版社,負責組建我省第一個書法編輯室,先後擔任書法編輯、編輯室主任、副編審等職。他在出版杜工作期間,精心策劃了嶺南書藝叢集,編寫出版了《秦咢生自書詩冊》、《容庚書法》、《阮退之草書冊》、《麥華三小楷》、《吳子複書好大王碑》、《四體橡聯》、《梁鼎光鋼筆臨帖》、《黃子厚行書冊》、《好大王碑集聯》、《漢魏碑集聯》、《爨寶子碑集聯》等60餘種書法專業書籍,暢銷全國各地。其中《鋼筆臨帖》一書,榮獲廣東省優秀圖書編輯獎、全國最佳鋼筆字帖編輯一等獎。這些書法作品的編輯出版,對提升廣東書法在全國的地位和加強嶺南書法文化的積累,作出了積極貢獻。1996年,周樹堅調到廣州市海珠區任政協專職副主席,不久,便當選為政府副區長,分管文化、體育、衛生、環保等項工作。工作中,他憑著自己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悉心調查本區豐厚的曆史文化資源,大力保護區內的文化遺產,帶領全區各界人士和文化工作者,探索群眾辦文化事業的新路子。比如,他們把鄧世昌故居建成頗具地方特色的海珠博物館,館裏除了陳列鄧世昌的塑像和有關文物,還擺放了容庚、商承祚、秦咢生、麥華三、關山月、黎雄才、趙少昂、楊善深等嶺南書畫名家的塑像。博物館裏的那座“海珠寶鼎”,記載著海珠區的人文、曆史和發展概況。其銘文由著名學者陳永正撰稿,由周樹堅精心書寫,堪稱雙壁,成為最具特色的鎮館之寶。海珠區博物館不但是廣州地區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還成為嶺南書法愛好者心儀的活動場所之一。海珠區亦被文化部授予了“全國文化模範區”稱號。 書如其人,其人如書。陳永正先生對樹堅其人其書,曾中肯地評價道:“觀其書,而知其人,知其功力,知其學養。時流每有作甲骨金文字者,一篇之中,錯謬迭出。而周君之作,字字有據,筆筆工穩,其書之過人,固得於師承,亦勤學所致也。” 周樹堅將他的書房命名為“嘉木堂”,取其“南方有嘉木”(唐?陸羽《茶經》語)之意。我祝願這株屹立南天的嘉木,能夠不斷枝繁葉茂,領異標新,真正實現商老在贈給樹堅的聯語中所期望的——“立誌繼承務矗立,周而複始樹堅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