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 虞世南,558年生,638年逝世,越州餘姚(今屬浙江省)人。唐代書家。字伯施。仕隋為秘書監,賜爵永興縣子,世稱“虞永興”或“虞秘監”。授青光祿大夫,諡文懿。《舊唐書》、《新唐書》皆有傳。他沉靜寡欲,與兄世基同受業於碩野王,卒於唐貞觀十二年(638),享年81歲。世南曾為弘文館學士,每與太宗商榷古今政體,論及帝王政事得失,借以規諫,甚為太宗崇敬。太宗嚐稱他有五絕,即德行、忠直、博學、詞藻、書翰。其中書翰一項,尤為世重。虞世南的書學淵源,最初以東魏《敬史君碑》、隋朝的《啟法寺碑》、《龍藏寺碑》為習學範本。後來才師承王羲之七世孫僧智永。因他由六朝碑版中打好了紮實的基礎,所以智永稍加指點,就能很快領悟。工正、行、草書,繼承“二王”的書法傳統,外柔內剛,筆致圓融遒麗,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並稱為唐初四大書法家。傳世的書跡有石刻《孔子廟堂碑》、《破邪論》及行書《積時帖》、《左腳帖》、《汝南公主墓誌槁》等。著有《書旨述》、《筆髓論》。編有《北堂書抄》一百六十卷。《汝南公主墓誌》,貞觀十年(636)書。紙本,行書18行,共222字。縱26.3厘米,橫39.5厘米。此帖書法溫潤圓秀。明王世貞《弇州山人稿》雲:“見其蕭散虛和,風流姿態種種,有筆外意,”是虞世南晚年的代表作。現藏上海博物館。《孔子廟堂碑》為虞世南撰文並書寫。原碑立於貞觀初年,楷書35行,每行64字。碑額篆書陰文“孔子廟堂之碑” 6字。碑文記載唐高祖五年,封孔子二十三世後裔孔德倫為褒聖侯,及修葺孔廟之事。為虞世南69歲時所書。此碑書法用筆圓潤,字形稍呈狹長而尤顯秀麗。橫平豎直,筆勢舒展,一片平和潤雅之象。宋黃庭堅有詩讚曰:“虞書廟堂貞觀刻,千兩黃金那購。”因此碑為初唐碑刻中傑出之作,亦為曆代金石學家和書法家公認之虞書妙品。因書法佳妙,致使碑文捶拓過多,未幾即毀。原碑毀後,唐武周長安三年(703),武後命相王旦重刻,今重刻一石亦不傳。後世翻刻本有數種,著名者有二:(一)宋王彥超重刻於陝西西安,俗稱“陝本”或“西廟堂碑”;(二)元至元間重刻於山東城武,俗稱“城武本”或曰“東廟堂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