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永 智永,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生卒年不詳。陳、隋間書法家。僧人,名法極,俗姓王氏。晉王羲之七世孫。永欣寺人,人稱永禪師。善書,能兼諸體,草書尤勝。他繼承祖法,精勤書藝。相傳居永欣寺閣上臨書30年,寫真草《千字文》800餘本,分送浙東各寺廟。當時求書者很多,住處門限踏損,裹以鐵皮,號為“鐵門限”。工正草書,妙傳家法,遠采張芝之風,半得右軍之肉。骨氣深穩,體兼眾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初若散緩不收,反複不己,乃識其奇趣。虞世南得其傳授,影響初唐書學。唐張懷瓘《書斷》評其書“氣調於歐、虞,精熟過於羊、薄。”所書《真草千字文》,有墨跡本及關中本。其墨跡本,真草二體間行書。行10字,共202行,豎24.7厘米。日本日下部鳴鶴所藏《真草千字文》,墨跡傳為智永所書。一般來說,楷書與草書在表現手法與風格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智永能把這兩種不同風格結合在一起,卻實現了這二者的有機結合。不論是楷書還是草書,都有著工穩、緩慢、空闊、疏朗,清俊典雅,而又自由、活潑的美感特征。智永傳世書跡多為千字文,除了著名的《真草千字文》外,還有《楷書千字》、《草書千字》等數種,其《楷書千字文》用筆遒勁,結構端莊,筆畫的起止提按痕跡十分清晰,富有虛實變化,與晉唐寫經十分接近。後世對智永的評價褒貶不一,如唐代李嗣真說他“精熟過人,惜無奇態。”總之,智永雖然擅長楷、行、草諸體,且極其精熟,但總是囿於“二王”家法而缺少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