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簡史 
穀朗碑
發表日期:2006-07-01 00:00:00 來源:中國硬筆書法在線 被閱讀[2268]次

> 三國兩晉書法 穀朗碑

全稱《吳九真太守穀朗碑》。隸書,三國·吳鳳凰元年(272)立。縱176厘米,橫72厘米,文18行,行24字。碑在湖南耒陽。碑主穀朗(218~272),字義先,桂陽(治在今湖南郴縣)耒陽(今湖南耒陽縣)人。三世仕吳為牧守,累官長沙劉陽令、立忠都尉尚書郎、廣州督軍校尉等,吳建衡三年(271)遷九真太守(今越南河內南順以北地區)。鳳凰元年四月乙未卒,終年五十有四。其墓在今耒陽馬水鄉木村虎形山,嗣孫穀起鳳、穀尚誌等為之立碑。碑舊在耒陽城東穀府君祠內,清時移置縣城杜甫祠中(現耒陽一中),後遷蔡侯祠(傳為蔡倫故居,在城內蔡子池畔)內保存。碑之兩側原有穀氏後裔題名,清初尚存,後漸磨滅。

《穀朗碑》字雖稱隸書,實則體勢已非常接近楷書,故亦有定為楷書者。當然同後世魏碑、唐楷相比,它還帶有較濃的隸味。其結體方整,筆畫圓勁,書風渾樸古雅,與曹魏諸刻風格稍異,但同為開後世楷書法門的重要碑刻。此碑在清代以前,惟見歐陽修、趙明誠二家著錄。翁方綱《兩漢金石記》雲:“其字遒勁,亦有漢分隸法。”嚴可均謂其“隸法不惡,刻手極拙。”康有為稱其古厚,為真楷之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