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訪談 
自古文章賢太守——著名書法家、湖南省文化廳廳長周用金其人其書
發表日期:2014-06-11 18:52:00 來源:神舟雜誌 被閱讀[3735]次
深秋時節,記者來到湖南長沙。站在橘子洲頭,放眼橘子洲,俯視湘江清流,遠眺嶽麓山,仿佛在瀏覽一幅曆史的畫卷。橘子洲頭那翠綠的橘林,挺拔的綠竹,嶽麓山上那層林盡染的紅葉,湘江清流中那碧透的秋水……無不散發著厚重的傳統文化氣息。
漫步湘江之濱,記者被“凱樂國際城”、“湖南古玩城”等幾塊筋骨端凝而又靈動飄逸的牌匾所打動,駐足欣賞,良久不願離去。打探書者何人,被告知是著名書法家周用金。
沿著湘江東岸,穿過芙蓉路,走進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湖南省文化廳廳長周用金的書齋,一股淡淡的書香和墨香撲麵而來。迎麵那成排的書櫃,牆上那典雅的橫幅,堂中那寬大的書案,案上那精致的硯台,筆架上那大小不一的各式毛筆,以及那鋪開的宣紙,無不彰顯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
茶過三巡,話題自然集中到了書法上。作為知識淵博的學者型領導和書法家,從自己初識書法,到對書法獨到的藝術領悟,以及對中國書法的未來走向,周用金先生毫無保留地敞開了心扉。
 
葦管劃沙:琴心三疊道初成
 
常德安鄉黃山頭,湘北典型的湖濱之鄉。澎湃的湖水,蜿蜒的大堤,十裏荷花,千頃葦浪,沙鷗翔集,錦鱗遊泳。這是文人筆下再美不過的湖山,周用金就生長在這裏。
也許是湖湘文化傳統的熏陶,也許是對書法藝術的獨特感悟,周用金從小就喜歡寫寫劃劃,但周用金說,那個時候的頭腦中,還沒有“書法”這個概念。兒時的社會環境可不比當今,在鄉下,有一技之長,就足以養家糊口。特別那些廣受歡迎的木匠漆匠,就更是人上之人了。
周用金還清楚地記得,村裏有一個遠近聞名的漆匠,不僅油漆活兒做得勝出別人一籌,還寫得一手好字,他賺的錢自然就比別人多出好多。周用金很羨慕他,用現在的話說,很崇拜他。在周用金幼小的心目中,他就是偶像!周用金有時候就想:我要是也能夠寫他那一手好字,該多好啊!
可是,在為一星油水一點鹽巴精打細算的歲月裏,父母哪裏有錢為孩子買什麼筆墨紙硯呢?好在周用金自有他的辦法,沒有字帖,就把人家寫得好的字默記在心裏;沒有紙,到處是沙灘;沒有筆,哪裏沒有蘆葦呢?上學時,對照老師的字在桌上手寫、在空中比劃;放牧時,在沙洲上寫;出工時,在泥地上畫……
有時候一寫起字來,就忘了時間。家門前有條河叫虎渡河,虎渡河邊的沙灘平整而寬闊,周用金就時常用蘆葦棒在那沙灘上一寫就是半天。葦管劃沙,當時不過是缺紙少墨的無奈之舉,現在想起來,周用金覺得還是很浪漫的:那平整而寬闊的沙灘,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張宣紙;那叢生的蘆梗呢,則是世上最名貴的毛筆。白雲在高空遊走,筆意在胸中舒卷……
聽著周用金那滿懷深情的回憶,記者眼前幻化出少年周用金練習書法的場景:靜靜的軟軟的沙灘、細細的沙子隱隱地放射著一種令人心動的光芒,斜插的那一管蘆葦,已被歲月摩挲得漸漸發亮。葦管上那斑斑點點的花紋,深沉而美麗。葦筆下,是一道道深深淺淺曲曲折折的筆劃……
虎渡河邊的沙灘雖好,但晚上沒法寫,周用金靈機一動,幹脆將“沙灘”搬到了家中:挑幾擔沙子堆在屋角,在家裏做了一個簡陋的沙盤,折幾枝葦管或柳枝,懸腕而寫,寫完一篇再用尺將沙撫平,再寫……不聞雞犬聲,也忘記了饑餓,寒來暑往,筆力日漸精進。劃了抹,抹了劃,就這樣不聲不響劃成了小學校裏公認的寫字高手,劃成了村裏能寫會畫的小能人。有人請號鬥笠,有人請寫對聯,村裏則請寫標語,寫大字報……雖然都沒有報酬,但淳樸的鄉親或送幾張紙一瓶墨,或送兩本舊帖一方瓦硯。在周用金眼裏,這正是對自己的最高獎賞和最好的禮物。
記者不禁感歎:“難怪您的字寫得清秀而飄逸,原來是得了大自然的靈氣!那個時候,您對古法中的‘錐畫沙’是不是已經有了自己獨特的領悟?”
周用金笑了:“那時候我就是一個癡迷寫字的小孩兒,哪裏懂得什麼‘錐畫沙’?準確地說,我的書法之路,是從中學時代才開始的。我的語文老師——書法家陳耀國先生,盡管在‘文革’中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但仍以嚴苛的師道教我們讀書習字。先生飽讀詩書,行端品正,有著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的底蘊和傳統文人的氣質,他的課程,他的品德,像陽光一樣照耀著我們的心靈,深深地影響著我們這些如饑似渴的學子。我的文字和楷書底子,就是在那個時候打下基礎的。陳先生對我的影響可謂至深至遠!從那以後,書法已經成了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記者終於明白,中華傳統文化的底蘊,恩師的品德,像陽光一樣照耀著少年周用金的心靈,也成就了他為官後潔靜的脾性。
 
物我兩忘:登高壯觀天地間
 
機遇從來隻垂青有準備的人。
周用金自己也沒有想到,葦管劃沙,居然劃進了藝術的殿堂。
久旱逢甘霖。1977年金秋,終於恢複高考了。在沙灘上、沙盤裏書寫慣了也運算慣了的周用金,以優異的成績跨進了湖南農學院的大門。在這裏真正感受到知識的力量、學海的浩瀚和競渡的槳聲。
終於可以從夥食費裏擠兩毛錢買本字帖了。一邊啃著饅頭,一邊翻看著字帖,漸進頓悟之時,那該是怎樣的舒心愜意!宣傳委員送來了墨汁,輔導員從係裏搬來了舊報紙,揮毫染翰之際,又是怎樣的激情滿懷!
就在這充溢著友情與豪情的大學時代,周用金刻苦臨習了王羲之、顏真卿和蘇東坡,然後精心搬上了學校的黑板報,演繹成一道道讓老師同學翹首讚歎的風景。
但周用金還是周用金,還是那個一寫起字來就忘記時間的周用金。進了大學,沒了虎渡河邊的沙灘,他就在籃球場上寫;參加工作後,在安鄉畜牧場子弟學校當老師、當副校長時,他就在水泥澆鑄的乒乓球台上寫,每天清晨,他以清水當墨,臨摹碑帖,直寫到日頭東升,直寫到物我兩忘……
但學習書法就得有“物我兩忘”的心境。周用金說,一幅好的書法作品,就是一個人“胸襟、品格、氣質”的表現。而書法家最終是以其書法作品說話的,其書法作品隻有具備了海一樣的深度,才能免致幹涸。一個書者唯有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才能終有所成!
 
登堂入室:自古文章賢太守
 
憑著對鄉親的真誠、對事業的執著和天性中那難能可貴的才氣,周用金一步一步將自己錘煉成縣長、縣委書記、宣傳部長、市委副書記和文化廳長。在做一個優秀的領導幹部的同時,他也在書法藝術的殿堂裏登堂入室了。
進入行政工作後,繁忙的政務,往往使他難以靜下心來完整地臨上一帖。於是,在中青年幹部中,周用金是為數不多用毛筆起草文稿和批閱文件的人——他把一切寫字的機會都用來練習書法。
老實說,在似乎已經遠離毛筆文化的現實生活中,還能用毛筆辦公的領導幹部不能說絕無僅有,但一定是極為罕見的。而在周用金看來,這樣做不僅僅是他個人對書法藝術的酷愛與執著,更重要的是他從中感受到書法藝術這朵民族文化奇葩的獨特魅力,感受到傳承發揚民族文化的沉甸甸的責任。
在中央黨校讀書的日子,學習之餘,他放棄了結交朋友的極佳機會,一有空餘時間,他要麼造訪京城的書法名家,要麼獨自一人關在寢室裏讀帖習字。這一年,他從王羲之、米芾和眾多書法名家的碑帖中,進一步體味、消化書法美學的真諦。
經過多年的勤奮、沉積,周用金的書法采百家之長,又不拘泥於前人的章法,篆、隸、楷、行、草兼攻,以行草見長。周用金之行書,深得北宋米芾跌宕起伏的精髓,又得當代周慧珺、史穆二名手之雄秀、清雅之真諦,如掠空穿雲之雨燕,為靈動飄逸之優美。其書法藝術所體現的“博古人之精髓,諳今人之靈氣”的靈動和筆法造勢所形成的自然起伏,總讓人有一種良久不願離開的悠揚深遠、暢快淋漓之感。在不斷的創新之中,在提筆按筆之間,在行筆與轉折之際,周用金抒寫著自己的內心,表達著自己的情感。
書法作品是書法家表達胸臆的方式。觀周用金書法,足可見其為官之心境——為官者,唯有心靜才能身正。在他日常的書法研習中,寫得最多的便是修身養性方麵的格言:寫給自己,他以“當大任必須披肝瀝膽,得閑時不忘逸誌修身”自勵;寫給朋友,他以“接交信義子,親近儒雅人”的自撰聯共勉;商家索字,他以“誠信為本”、“德行天下”戒之;有人官場失意,不願堅守清貧崗位,他便書贈“油水之地必滑,立足不易,前行更難”警示……
針對外界對“官場書法”的眾多質疑,周用金的觀點十分鮮明:為官者愛好書法無可厚非!不僅如此,要想做一個好官,就應該寫一手好字。自古以來,寫好一手毛筆字就是為官者必備的基本功。他說,書法藝術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民族文脈的重要載體,每個炎黃子孫都應該熱愛她,並使之發揚光大。為官一方,更是義不容辭。書法練到一定境界不僅能修煉出一手好字,還能升華一個人的靈魂。可以更通俗點說,對於為官者來說,書法是他逸誌修身的好方法。
周用金強調說,從秦漢以來,曆朝曆代的文化名家特別是書法名家大都是官場之人,而且絕大多數是深受百姓愛戴的好官,這些官員也正是因其文化修養或書法藝術的高深造詣而名傳千古。王羲之集會蘭亭,流觴曲水,《蘭亭集序》成就了一代“書聖”;顏真卿柳公權做人為官均如鋼筋鐵骨,書法的“顏筋柳骨”也成為萬世楷模;滕之京重修嶽陽樓,於是有了範仲淹的千古名篇《嶽陽樓記》;歐陽修作《醉翁亭記》,滁州山水的幽深秀美和滁州百姓和平寧靜的生活至今令人神往;蘇東坡耿直為官正派為人豪放為文,官品人品文品書品均堪稱典範;王陽明於繁忙的政務和戎馬倥傯之餘,潛心問學,終集心學之大成;紀曉嵐“敏而好學可為文,授之以政無不達”……
師法前賢,周用金在自己的工作中,始終不忘文化的優勢作用和力量。
在常德工作期間,周用金和其他班子成員以及他的書法朋友們精心策劃,認真組織,嚴格遴選,巧妙施工,使一座旨在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現代最高水平的碑林——常德詩牆傲立於沅江大堤之上,成為“三山三水”之沅江風光帶的主體景觀。
常德詩牆以沅江防洪大堤為載體,全長4公裏,分《百代滄桑》、《名賢題詠》、《武陵佳致》、《蘭芷風華》、《華夏新聲》、《五洲擷英》、《時代風采》、《千古絕唱》八大篇章,選刻先秦以來的詩詞1530首。詩詞用書法形式表現,由全國包括港澳台在內的1213名書法家書寫,真、行、隸、篆、草集於一牆。其間刻嵌43篇精美的壁畫。詩牆以其豐富的文化內涵、積極的思想內容和精美的藝術形式,吸引著八方來客。當代詩書畫界譽它為“三絕詩書畫”、“亙古展開的藝術長卷”、“明邦首創”、“中華一絕”;台灣著名學者餘光中稱它為“詩國長城”、“半部文學史”;前國務院總理朱鎔基稱讚它為“一大創造”;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汪道涵看後,稱讚常德詩牆不僅是常德的一大景觀,更是常德一絕;中華詩詞學會授予它“全國詩教先進單位”稱號;中國常德詩牆成功申報吉尼斯世界記錄,吉尼斯總部把它命名為“世界最長的詩書畫刻藝術牆”……
這是一座固若金湯的防洪大堤,更是一座當代書法的藝術寶庫。徜徉在詩牆旁,常德豐富的荊楚文化和湘湖文化氣息撲麵而來。詩牆上武陵閣、春申閣、排雲閣、漁夫閣四大樓閣聳立,既是防洪閘口,又使古城增添深厚的文化底蘊,詩牆和公園顯得古香古色。這無疑是一個創舉,更是惠及子孫後代的善舉。平日,旅遊參觀者絡繹不絕;夜幕降臨和晨曦乍吐,這裏更是遊人如織,被常德人譽為休閑第一處。
2005年,周用金率團去美國加州招商,得知周用金是中國著名書法家,當地的市長鄭重其事地向他索取墨寶後,一直陪同周用金一行,工作上提供了極大的方便,並把本州珍藏的美國獨立時期的國旗作為最珍貴的禮物回饋。一位美國國會議員得知此事後,也主動邀請周用金到家做客,並誠邀即興揮毫,在欣賞到周用金優美的書作後,欣然答應讓代表團在政府最高級的宴會廳舉辦答謝宴會,使招商活動圓滿成功,也成就了書法外交的美談。的確,藝術原本就沒有國界,藝術的生命正在於它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
最近,為了展示新形象,喜迎十八大,湖南省舉辦了首屆公務員書法展覽。組委會請周用金撰寫序言,他便用自己擅長的行草寫了一首詩代序:“自古書家多為官,何懼閑言話長短。但願我輩多耕耘,敢與前賢試比肩。”既明心跡,又是激勵,不禁令人拍案叫絕!
 
文以載道:總有詩情寫不完
 
幾十年來,周用金不斷對曆代碑帖、書論精研細究,或讚或批,或取或舍,為自己的藝術創作積澱了豐富養分,提供了不竭之精神源泉。其用筆方圓兼備,剛柔相濟,氣韻生動,起伏跌宕,渾然一體,於奇兀中求平整,於勁健中得真趣。縱觀周用金書法作品,鐵畫銀鉤,大氣磅礴,筆力深厚,雄渾而有氣勢,學古人今人之優長,而又別出心裁,讓人感到一種力量和優美。
周用金之於書法,篆、隸、楷、行、草諸體皆擅,其草書之奔放,隸書之方整,篆書之遒婉,楷書之質厚,行書之清秀達到和諧有機的統一,其統一之處又在於周用金獨特的氣質和學養。欣賞周用金書法作品,我們可以感覺到字裏行間透出一股清雅坦蕩之氣,謙和通達之氣,濃鬱書卷之氣,同時還有硬朗、磊落之錚錚骨氣。他每每以自撰的詩詞或楹聯入書,既體現了自己的思想,又使作品的情感表現更加豐富。
有人說,周用金書法藝術已臻於一種境界,既有“天馬行空”般的氣概,又有“天人合一”般的內蘊。這話不錯。周用金運筆恣肆矯健而骨力洞達,結構奇特而生動多變,章法疏密有致而又開合自如,將濃逐枯的筆墨變化達其性情,形其哀樂的線條展示,不僅是一種審美構造,更是一種墨象語境和情感符號。而沈鵬先生最欣賞周用金的,就是其書法“或蒼茫雄渾,或靈秀溫婉,或跌宕生姿,或沉靜似水,皆出自其神思巧運”。
周用金認為:書法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傳統是有規則、有章法的。書法藝術的創新,不能超越書法藝術的基本規則。一方麵,我們要總結要穎悟如何用筆用墨,如何結構布局,如何提升檔次完善風格;另一方麵,我們更要思考如何更好地傳承書法藝術,如何更快更有效地讓書法走出中國走向世界。
為了總結前人寶貴的經驗,為了讓書法愛好者方便簡捷有效地學習書法,2004年,他夜以繼日潛心編創,耗時四年,一本體例全新、印刷精美的行草書學習寶典——《周用金行草字彙》由榮寶齋出版社出版,沈鵬先生題寫書名,張海先生激情作序。此書的亮點,不僅在於編排科學,檢索方便,書寫規範、美觀,更在於它英漢對照,前所未有。《字彙》的出版是書法界的一件大事,更是周用金幾十年書法實踐的一次小結,一座裏程碑。《字彙》為海內外書者垂青,全國各大圖書館及遍布全球的孔子學院均已收藏,《字彙》已先後6次再版,銷售達3萬冊之多,這在眾多書法字典類出版物中堪稱奇跡。
書法創作是精神的一種實踐儀式,行草書的連綴效果,給藝術家情思的連續揮灑提供了條件;而如何使布局錯落有致,參差生動,並無程式可套用,全在藝術家創作時的機智靈活。《周用金行草字彙》便是其書法藝術精髓的體現。《字彙》所選4000個常用漢字均有五種寫法,不但繁體簡體兼備,而且行書草書並用,行筆結構不同而又姿態神韻各異,均為以形取勢之體,氣勢磅礴又汩如泉湧。形實可見其短長粗細,意態則因人而異其趣。更有“無所用意”之妙趣,則意在天人交接處,更為空靈縹緲。其中傳妙入神之趣,不可言狀,可謂集古今行草經典之大成。
當得知中國書協因種種原因沒能出版大事記時,周用金肩挑道義主動請纓,組織專班於2007年出版了中國第一本大型書法研究性文獻——《2006年中國書法大事記》,得到了廣大書法家和文化工作者的交口稱讚。正是這敢為天下先的湖湘精神,使他義無反顧、責無旁貸地擔此重任,並且一如既往地擔承下去,順延下去。
書法不僅使周用金擁有了寶貴的精神財富,而且使他的朋友與知音遍布五湖四海。他的作品不僅在國內被廣為收藏,在海外特別是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地,也被中國文化愛好者和博物館、圖書館所收藏。
盡管周用金取得如此豐碩之成果,但他仍在上下求索,探尋書法藝術的更高境界。我們有理由相信,周用金的書法藝術道路定會更加寬廣,藝術成就必將更加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