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硬筆書法的興起、衰落及發展
發表日期:2014-10-19 22:45:00 來源:未知 被閱讀[10924]次

           中國書法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精華,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瑰寶,它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中國書法已有三千年的輝煌曆史,鍾繇、王羲之、王獻之、顏真卿、歐陽詢、柳公權、張旭、懷素、褚遂良、黃庭堅、趙孟頫等書法大家是書法史上的一座座豐碑,令後人無限的敬仰。而且,在中國,很多藝術是離不開書法的,比如繪畫。連美國人福開森都說:“中國一切的藝術,是中國書法的延長。”書法不但深受炎黃子孫的寵愛,也受到國外朋友的喜愛,受中華文化影響,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人民,對中國書法尤為崇尚和喜愛。日本,把中國的書法當作“國魂”教育國民,中小學、文科大學,書法都是必修課。在韓國,每八個國民當中,就有一個是中國書法的愛好者。而在中國,書法的祖國,在市場經濟和網絡高科技的衝擊下,書法被學校教育拒之門外。使書法這個古老而璀璨的藝術瑰寶,麵臨著衰亡和失傳危機。硬筆書法亦不例外。
           硬筆書法短暫的輝煌。硬筆書法是在近現代全民書寫工具改換後發展起來的新興藝術,是毛筆書法的延伸。無論毛筆書法,還是硬筆書法,都是書寫漢字的藝術,都是書法。硬筆書法興起於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在新文化運動的衝擊下,許多文人、學者紛紛棄下毛筆,拿起鋼筆,引領了使用鋼筆的時尚,使毛筆逐漸淡出實用的範疇。到了八九十年代,達到了鼎盛。1982年5月《浙江青年》雜誌社舉辦的第一屆全國青年鋼筆字大賽,如一陣春風,迎來了硬筆書法的春天,硬筆書法的藝術之花迅速開遍神州大地。一本《中國鋼筆書法》,吸引了千千萬萬的硬筆書法愛好者。隨著接連幾屆中國鋼筆書法盛大賽事的成功舉辦,掀起了一股參與人數極多、普及率極高、影響極遠的文化狂潮。全國各地硬筆書法熱潮風起雲湧,盛況空前。中國硬筆書法協會也隨之成立,各地區、省市的硬筆書法協會也紛紛成立,硬筆書法大賽此起彼伏。硬筆書法名家的書法講座,也紛紛登上中央電視台。那時,硬筆書法愛好者對硬筆書法名家的追捧,並不亞於現在的粉絲與歌星。
           在市場經濟和網絡高科技的衝擊下,硬筆書法藝術價值的失落和使用價值削減,硬筆書法走向衰落。市場經濟不但改變了社會體製,也改變了人心和觀念。到九十年代末期,硬筆書法熱潮開始消退,參與人數迅速減少。隨著功利和拜金觀念不斷的深入人心,錢成了人生奮鬥的唯一目標,大批硬壇驕子紛紛轉行轉業,造成大量精英人才流失,使硬筆書法總體實力大減。受自身條件的限製,硬筆書法作品不但永遠不可能產生如梵高的《向日葵》、黃庭堅的《砥柱銘》那樣的經濟效益。而且大多數硬筆書法作品除了參加比賽以外,就是一張廢紙。沒有經濟價值的支撐,硬筆書法走入了低穀。《鋼筆書法報》、《中國硬筆書法》、《寫字》等硬筆書法報刊相繼倒閉。雖然,硬筆書法也曾一度想極力參與市場經濟的大潮,努力開發硬筆書法的商品市場,但終因硬筆書法使用價值的限製,效果甚微。一邊是人才流失,另一邊新的硬筆書法愛好者又望而卻步,硬筆書壇越來越冷清。隻留下一部分鐵杆硬筆書法發燒友,在堅守著硬筆書法最後的陣地。
可喜的是《中國鋼筆書法》、《書法報.硬筆書法》仍在煥發著無限的生機。雖然與有300多種硬筆書法刊物的日本相比,足可以令我們這個書法母國的每一個國人無地自容。但我們仍然值得慶幸,隻要有這兩塊陣地在,硬筆書法就沒有亡,也不會亡。硬筆書法的振興就有希望。還有全國各地的硬筆實力書家,不甘心硬筆書法就這麼快退出曆史舞台,紛紛開辦硬筆書法培訓班,努力培養硬筆書法的後續人才,拯救硬筆書法於衰微。最近,硬筆書法創作似乎有了新的起色,一些實力書家的作品,無論功力還是藝術性都有新的突破,尤其是王鋼、熊偉、張示達、李德會、蘇湘發、尉陸軍、崔永權、陳偉等,把硬筆書法創作推向了新的高度。
           由於市場經濟不斷滲透和催化,人們的觀念發生了改變,價值取向也隨之改變,硬筆書法逐漸被人輕視,硬筆書法理論也缺少應有的前瞻性。由於硬筆書法理論缺乏係統的研究和長期的探索,缺乏鍥而不舍,自始至終,幾十年如一日堅守著硬筆書法理論探索和研究的硬筆書法理論家,硬筆書法理論一直沒能做好引領和導向作用,相對滯後於硬筆書法創作。當硬筆書法熱潮急劇消退,硬筆書壇處於彷徨不前之際,不能及時指航引路,擺脫困境,反而先自亂了陣腳,更無先見可言,陷於散亂、無序、迷茫的局麵。與硬筆書法創作隊伍人才流失的同時,一些有實力的硬筆書法理論家也紛紛銷聲匿跡。硬筆書法理論家本來就不多,那經得起如此流失,使硬筆理論顯得更加蒼白。有的硬筆書法理論者並不是“土生土長”的硬筆人,而是毛筆書法的“舶來品”,隻是借硬筆書法的版麵,滿足一下個人的發表欲。雖然,偶爾也能說上幾句中肯的言論,但畢竟難免有“隔靴抓癢”之嫌。理論文章總體上缺乏應有的深度,不能很好地把握硬筆書法發展的趨勢。也缺乏明確的目標,多人雲亦雲,沒有獨到的預見性和敏銳的判斷力,加速了硬筆書法的衰落。理論指導創作,可使創作更有理性,創作帶動理論,可使理論更具說服力。理論沒有實踐的支撐,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實踐沒有理論的正確引導,實踐就難以達到應有的高度。因此,無論是硬筆書法的理論者,還是硬筆書法的創作者,都應該走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道路。硬筆書法理論,要關注硬筆書法的發展和走向。
           任何一門藝術的產生都源自實用,在實用的基礎上加以升華,才有藝術。硬筆的產生、應用,直到現在的幾乎獨霸天下,都是因為它的實用價值。在實用的過程中,由於實用者對美的不斷追求,就產生了藝術。硬筆書法經過近百年的應用和發展,已擁有了自身獨特的藝術,是不容懷疑的。但是,在市場經濟麵前,硬筆書法的藝術價值,受其自身特性的限製,無法與毛筆書法和繪畫相提並論。在毛筆書法商品化日益加劇今天,硬筆書法作品卻毫無經濟效益可言。硬筆書法受自身使用價值的限製,既不能裝點居室,又不具備收藏價值,根本無法參與市場經濟的競爭。
           硬筆書法必須以實用為主。 中國書法幾千年長盛不衰,並不僅僅是它的藝術價值,更主要的是它的實用價值。從漢朝起,書法就成了曆代學子讀書做官的主要技能之一。曆朝曆代的科舉考試,都把書法看得非常之重,甚至到了學問還是書法重要的地步。明朝的董其昌,二十七歲時進京赴考,滿以為狀元穩中的他,卻栽在書法上,狀元卻被學問遠在他之下的堂兄所中。董其昌一氣之下,關在家裏學書七年,直到三十四歲才中了狀元。後來董其昌的書法成了之後很長一段時期士人學子必學的範書,三百年後發展成了館閣體,才被人吐棄。書法與做官脫離開關係,最起碼是民國以後的事了。中國書法如果不是與入仕做官有這麼重要的關係,也許就不會發展到如此輝煌的地步。試看當今社會,書法與做官、工作失去厲害關係之後,還有多少人真正在乎書法。硬筆書法在八九十年代也曾與工作、做官發生過一點關係,那時鋼筆字寫得好的人紛紛被提幹和啟用。現在這種現象已不會再有。隨著計算機網絡時代的到來,硬筆書寫除了中小學生做作業、考試還要用到,其他,如通信、寫作、辦公、抄寫等曆來都是手寫的活路,被手機、網絡、鍵盤和複印所取代。種稻是為了吃飯,種麥子是為了吃饅頭,蓋房子是為了遮風擋雨,工作是為了拿錢,學英語是為了將來出國,學習硬筆書法做什麼用?在全社會一味拜金、功利的今天,硬筆書法遭冷落和漠視勢在必然。
           硬筆書法的發展,離不開學校教育的參與。硬筆書法的實用群體主要是學生,學生人數大約占全國總人口的五分之一。“根據2008年教育部的統計材料,包括在校研究生、大學生、成人本專科、普通高中、職業高中、技工學校、普通中小學、學前教育、特殊教育,合計總人數達2,5億人。”*1 這個數字應該與現在也差不多。學生寫作業、考試都用硬筆書寫,那就不能沒有硬筆書法,隻是硬筆書法先要以實用為主。對學生實施培養和教育的是我們國家的教育體製和學校,學生在入學之初就像一張白紙,要在白紙上寫什麼,畫什麼全由教育者作主。學校讓學生學寫字,學生就得學寫字,學校讓學生學畫畫,學生就得學畫畫。既然有那麼多人天天在用硬筆寫字,那麼硬筆的寫字教學就不能沒有。之前沒有,那是教育的失誤。很多人把寫字與書法分得很清楚,說書法與寫字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概念。可我卻不這麼認為,寫字與書法隻是寫字的不同階段而已。寫字是寫字的初級階段,書法是寫字的高級階段,其本質就是寫字。許多書人的書家夢,是在中小學年代對老師手書的崇拜而產生的。一個孩子,不管長大以後做什麼,在中小學乃至大學所接受的教育,是其人生發展的基礎。書法亦然。要讓學生寫好字,首先要有寫好字的老師。而目前,全國的學校書法教師奇缺,尤其是硬筆書法教師。“根據2008年教育部統計數字,各類學校總數是52,7395萬所。”*2如果每所學校配備兩個書法教師,全國就需要100萬名書法教師,要培養100萬名書法教師,那是一個教育大工程,短時間很難湊效。最好的方法是向社會海選,通過定期指向性的書法比賽進行選拔。這樣,寫一手好字的人,又有了用武之地,練字的熱潮會再次到來。再由這樣選拔來的書法教師,進行考核和培訓,配送到各個學校,然後逐漸開展中小學書法課,學生的寫字問題才能真正得到解決。硬筆書法才會有未來。
           眾所周知,目前中小學生握筆姿勢“一人一個樣”,書寫的作業“慘不忍睹”。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局麵呢?這就是功利教育帶來的後果。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催生了教育產業化,分數成了一切教育行為的唯一目的。“字寫不好沒關係,隻要成績好就行。”、“以後什麼都用電腦了,還學寫字幹什麼。”等書法無用論,不斷“深入人心”,書法離課堂越來越遠。就算有寫字課的學校,在“分數第一”的前提下,老師擠占寫字課為學生補課,在寫字課上寫作業的現象,比比皆是。在中國的教育史上,漢字的書寫教育一直都非常重視,尤其到漢武帝以後,無論是官學還是私學,都開設有學習書法的專門課程。曆朝曆代的科舉考試更是把書法當作選賢取士的重要標準。才使曆代的文人、大官都是書法高手,如王羲之、顏真卿、蘇軾等。就是近現代真正有學問的學者、偉人、政要yabo22官网 ,如魯迅、矛盾、弘一法師、毛澤東、於右任等都是書法高手或大家。也正因為如此,才有中國書法的輝煌曆史。再說,領導審批文件,國家之間的簽約文書,能用電腦簽字嗎?尤其是國與國之間的簽字,關乎國家的聲譽和尊嚴,能不寫好嗎?因此,不管電腦科技如何發達,就是除開書法,漢字的手寫功能也不可能被電腦技術完全取代,學校不能把漢字書寫教育摒之門外。就是那段被人們習慣稱為“文化空白”的文革時期,也並沒有將漢字書寫教育荒蕪。筆者是69年入學的,記得那時的老師,對剛入學的學生,首先要進行執筆姿勢教學,所以大家的握筆姿勢大致相同。到三年級以後,每天中午有20分鍾的時間練大字。那時的老師,書寫水平大都很好。筆者小學的語文老師是一位老教師,是民國遺老,無論是粉筆字、鋼筆字、還是毛筆字都非常漂亮,我自認至今都沒有超越他。可以這麼說,他就是我後來熱愛書法的啟蒙老師。名師出高徒,是顛撲不破的真理。有什麼樣的老師,就有什麼樣的學生,老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老師的板書寫得漂亮,就是學生的最佳“字帖”,學生在作業中就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模仿老師的字,不但可以引領學生寫好字,還有可能促使學生走上書法之路。六七十年代的學生,是八九十年代硬筆書壇的主力軍,這是已經被曆史證明了的事實。
           改革開放以後,教育在“升學第一,分數第一”理念的驅使下,漢字書寫教育被現行的教育體製忽略了。而且一忽略就是三十餘年,造成了現在的教師也多數不懂正確執筆法。就算老師有心教學生執筆,也隻能是錯上加錯。由於在入學之初,缺少執筆教育這一課,以致有學生執筆“一人一個樣”的現狀,而多數執筆姿勢都是嚴重束縛書寫自由的。使一撥又一撥兒童青少年的書寫能力受到嚴重的扼殺,責任不在學生,而在我們的教育體製和學校。進入新世紀後,硬筆書法的衰微,跟改革開放後的教育體製是有直接關係的。硬筆書法在基礎教育中的長期缺失,才造成了硬筆書法後續人才的斷層。
           硬筆書法的實用群體主要是學生,學生書寫能力過差,會直接妨礙學習和作業的完成,影響升學考試、畢業分配、從而影響工作和生活。讓學生寫好字,毫無疑問是學校教育目的之一。學校的課程表中沒有寫字課,學校的教學任務中沒有漢字書寫教育,不管教育質量如何上乘,都是不正常的。開設寫字課,占用教學時間,會影響其他課程的學習的教育理念是絕對錯誤的。恰恰相反,學生學好了寫字,就會大大提高其他課程的學習效率。況且,寫好中國字,應該是中國人最基本的素養之一,也應該是學生的基本素質之一。目前,彼伏此起地呼籲要在全國中小學開設寫字課,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不過,筆者認為在全國中小學普遍開設寫字課還為時尚早。因為,教育行為的實施需要教師,而現在全國各地的中小學都麵臨著書法教師奇缺的難題。現在,當務之急是先準備書法教師,然後再逐漸開展書法課。否則,“開設書法課”再喊十年,還是空話。
為什麼一些學生在校外的書法培訓班學習一段時間,不但解決了作業上的寫字問題,還能在全國性的書法大賽中獲獎,有的甚至寫得可與專業書家相媲美。而我們的學校,從小學到大學讀書16年,卻不能教好學生寫字呢?這是為什麼?這就是教師的作用。教師的能力,通過科學、合理的教學過程,可以轉化成學生的能力。教師缺乏應有的能力,就難以施展教育行為,也就無法取得教育效果。如果我們全國的學校,硬筆書寫教學有校外書法培訓班那樣的效果,離硬筆書法的振興也就不遠了。硬筆書法的發展,離不開學校教育的參與。有了學校教育的參與,硬筆書法就不愁後繼無人。
           硬筆書法教學不可小看字帖的作用。學習書法的基本方法是臨摹字帖,字帖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習的質量。一本好的字帖,就像一個優秀的老師。好字帖對寫字教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不好的字帖,就會吃力不討好,甚至誤人子弟。學書法,字帖很重要。
           目前,硬筆書法字帖,雖然琳琅滿目、種類繁多,但好字帖卻難以尋覓。絕大多數字帖不但編排不切實際應用,而且書寫水平極為低劣。更可歎的是有些劣質字帖的作者,出字帖如辦大型個展,數量之巨令人咋舌,一人出版了上百本種或數百種字帖,並且還在不斷地製造。這是極大的資源浪費,我為那些紙張哭泣,為日益減少的森林哭泣。這是新時期出版業的悲哀,也是作者精神的悲哀。有的人還在文章裏炫耀,為自己出版了上百種或數百種字帖而自豪。可悲啊!整個硬筆書法字帖市場完全被劣質字帖所壟斷,很難找到實用而優質的硬筆字帖。而這些字帖卻往往被一些沒有書法教師的學校當作學生的寫字教材使用,真是誤人子弟啊!全國各地民間有無數的硬筆書法培訓機構,他們是絕對不會使用這種教材的。否則,就難以立足社會。沒有好的教材是教不出好的學生的。絕大多數的硬筆書法培訓機構都有自己實用而高效的寫字教材,其中有很多教材是值得大麵積推廣的。可惜,在市場經濟的左右下,出版業亦存在著各種各樣弊病,使許多優秀的字帖得不到正常出版,不能更好的服務於社會。而古代碑帖,可用於硬筆臨摹的本來就不多,適合學生使用的就更少了。況且,古代碑帖都是繁體字,用於學生練字不是很妥當。提高硬筆書法字帖質量有兩種可行的方法,一是出版古代碑帖簡體版,縮小字徑,可與《靈飛經》相仿。二是向社會公開征集優秀字帖,推廣發行。這對寫字教學和硬筆書法的發展會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書法是中國文化的精華,學習書法是關乎文化傳承的大事。說好普通話,寫好中國字,是中國公民必備的文化素質之一。書法教育,就是文化教育,是學校的教育任務之一。書法是中國文化的根,沒有書法,就沒有中國文化的傳承,中國人是不能沒有書法的,書法與中國的文化同在,與中國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