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硬筆書法可以作這樣評價:它是與整個硬筆書法的曆史性進程同步的。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的萌芽,八十年代的提高,至新世紀的日趨成熟,湖北硬筆書壇湧現出了一批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硬壇中堅,也為推進硬筆書法的藝術化進程起到了不可低估和磨滅的表率作用。
表率之一:創作領軍,媒體先行
八十年代中期,當相當一部分人還對“硬筆書法”這一新生事物感到陌生,對其藝術性還困擾在喋喋不休的紛爭疑惑中時,以樊中嶽、陳新亞、張秀、周德聰、夏奇星、柳長忠為代表的領軍yabo22官网 便積極投身這一新的藝術門類的構建之中,成為湖北乃至全國硬壇早期的活躍分子。樊中嶽先生以一筆取法高古的篆書,張秀以一手碑味濃鬱的楷書獨領硬壇風騷,成為中國硬壇二十餘年來屹然不動的楷模和執牛耳者。而強勢媒體《書法報》在湖北的創刊,“硬筆專版”的設立,為硬筆書法躋身藝術行列奠定了基礎,也為培養湖北硬筆書法人才助了一臂之力。
表率之二:教育為本,理論切入
1987年,名噪當時硬壇的“李氏三川”(李洪川、李浩川、李澤川)三兄弟在全國重鎮武漢成立了中國首家“三川鋼筆書院”,在我國硬筆書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他們一方麵積極開展書法培訓,輔導書法新人;另一方麵大量公開出版各類字帖,以字帖澤惠後學,拓展了硬筆書法基礎教育的新模式,許許多多的硬筆初學者徜徉其中,深受其益。雖然在後期有湖北司馬東、司馬彥父子的效仿,並以此為參照,拓寬了書法後學的教育渠道(他們依靠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發行出版了多套我省中小學生硬筆字帖),但聲名不及李氏三川遠播。三年之後,也就是1990年,湖北一年輕書法作者王運智在《青少年書法報》公開發表了一篇《論龐中華先生的硬筆書法》批評文章,由此掀開了硬筆書壇批評的沉寂之風。文中,作者以犀利的文筆對我國硬筆書法的倡導者、發起者的龐中華先生作品展開了尖銳批評,在肯定了龐中華作為硬筆書法的奠基人,在“有力地推動了硬筆書法向前發展的同時”,也對其作品中“重法輕意”的缺憾進行了中肯指存,並向硬筆書法理論界同仁提出了“用硬筆寫好字能否可以真正稱之為硬筆書法”這一個值得深入思考的課題。王文在當時對硬壇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近些年來,我省硬壇理論作者不斷湧現。如仙桃的劉賢斌,武穴的鄭沛成、武漢的嚴海南等都是具有才思敏捷,極富哲理思維的理論精英,他們撰寫了大量指導硬筆創作實踐的深度文章,為湖北硬筆理論占據全國一席之位功不可沒,功莫大焉。
表率之三:展賽主導,打造品牌
1996年,供職於湖北鹹寧地區農業銀行的鄒慕白先生辭職下海,在當地文聯及新聞出版部門的支持下,創辦了一份頗具影響的《鋼筆書法報》。該報的問世,可以說為湖北硬壇注入了一股清新空氣,令許許多多的全國硬壇同仁對湖北刮目相看,這張報紙不僅成為全國硬筆書法愛好者的樂園,更是湖北硬壇引以為豪的資本和驕傲。在如今報刊林立,市場競爭激烈的環境下,《鋼筆書法報》依托湖北,麵向全國,與最早創刊的《中國鋼筆書法》雜誌並駕齊驅,成為弘揚我國硬筆書法事業的中流砥柱。更加難能可貴的是鄒慕白先生能憑靠著良好的信譽,打造精品賽事,全國“五屆”文華杯的成功舉辦,數百名硬壇精英的強力推介,充分彰顯了湖北硬壇中人在全國硬書界的魄力、膽略和雄心。
“唯楚有才”。以上擷取的隻是湖北硬壇人在全國硬筆界中能夠承上啟下的點滴浪花,但放在滔滔不竭的硬筆曆史洪流中隻不過是滄海一栗,微不足道,我們不會因幾滴飛濺飄搖的浪花而遮蓋和忽略了湖北硬壇的不足和缺憾,那樣隻會使湖北硬筆事業停滯不前、迷失方向和自我,我們隻有正視問題,找準差距,才能躋身全國硬壇強省之林。
以下是對我省硬筆書法可持續發展提出的思路及建議:
一、招納賢士,發揮組織作用
2001年12月,湖北硬筆書人盼望已久的硬筆省級群眾組織——湖北省硬筆書法研究會”成立了,他是在戴浩書,樊中嶽、馬萬程等一批有識之士的呼籲和多方奔走下成立的,研究會的成立揭開了湖北硬筆書法的新篇章,具有裏程碑的意義。但研究會的成立相較於全國其它省份硬筆組織,似乎晚了一大步,落伍於兄弟省份多年,可以說是姍姍來遲。雖然在協會主席團成員的極力張羅中成功舉辦了一次“勁酒杯”全省硬筆書法大賽和這次的硬筆書法理論研討會,但與一些較早成立的全國其它省硬協如遼寧、江蘇、湖南、浙江、河南等開展的活動相比,顯然有點冷冷清清,不夠火熱,這種相對冷清雖然有其客觀因素(諸如成立較晚、資金不足、人力匱乏)存在的一麵,但也有以下不爭的事實:(1)協會定位太高,普及工作難於奏效。我們知道,硬筆書法的興起是近三十年的事情,有相當一部分硬筆書法愛好者還隻是停留在單純以硬筆寫字,在向藝術過渡轉換的過程中正處在一種探索階段,並沒有作深層研究,他們本想靠進組織,可又感覺“湖北硬筆書法研究會”這一組織的學術性質太濃,太純藝術化,門檻太高。他們以為:要想進入“研究會”,會員必須是對硬筆書法藝術有深入研究且成績卓著的賢士能人,會將處於摸索和早期創作階段的書人拒之門外,所以這類人員徘徊不前,猶豫不決,等待觀望,造成這支硬筆新軍的大量流失,影響湖北硬筆書法的普及進程,工作不便展開。建議:改“湖北省硬筆書法研究會”為“湖北省硬筆書法家協會”,把普及兼及提高定為今後我省硬壇教育、創作的要旨要務,在不影響藝術水準的前提下,降低門檻,擴充隊伍,廣泛吸納會員,形成省一級硬協組織的強大規模。(2)基層組織不全,協會運作無法延伸。任何一級組織的號令遞傳和方案實施必須依靠下一級組織牽線搭橋,方能上下齊力,否則,隻會形成“空中樓閣”。湖北省硬筆書法研究會成立近兩年來在這方麵好象未能引起足夠重視,全省除武漢市成立了“武漢市硬筆書法研究會”以外,截至目前還無一地市級成立相應的延伸(下級)組織,這就給省硬研會的決議貫徹、工作開展造成不力,不能上傳下答、上呼下應,形成合圍。如何扭轉工作的被動局麵,變被動為主動,建議:由省硬研會主席團成員牽頭,主動出擊,多方遊說,網絡各地市州文聯、文化局、宣傳部和硬壇賢達,迅速適時地成立各地(各級)硬筆基層分支機構,並給予方方麵麵的疏通和關照,協助其開展硬筆活動,發展會員。(3)無人專職駐會,讓人感覺協會虛設。硬筆協會作為一個群團組織,會員完全靠一種對藝術的摯著虔誠和濃厚興趣聚結在一起,進而開展活動,交流書藝。這種疏散式的組織必須得有一個“主心骨”,也就是協會必須安排人員駐會,專門牽頭進行協會內部建章建製、財務管理,對外發展力量、組聯協調。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入會人員放心,把協會當成信賴之家。無駐會人員隻會讓會員們感到一種摸不著門檻,找不著北的無奈。當然,辦公場地和啟動資金是困擾協會工作的關鍵所在,但作為省一級群團組織,無辦公地點,無專職駐會人員,隻會對指導下一級基層組織的工作帶來不利。建議:省硬協采取優厚條件和寬鬆政策,公開招聘有硬筆書法創作實力且又有公關交際能力(這一點相當重要)的賢士駐會,用“硬研會”的招牌與企業聯辦活動,使企業搭台,協會唱戲,以獲取廠礦,企業單位的經費讚助,並相應製定一套完善的獎勵措施,讓駐會人員工資、福利有所保障,工作有信心。隻有這樣,協會便能在活動中壯大、積累資產,增加知名度。
二、提升地位,舉辦硬筆省展
我省研筆書法研究會成立後不到一年,便組織了一次文企聯姻的“勁酒杯”全省硬筆書法大賽,但據有關方麵透露,參賽人數不甚理想,雖順利落幕,可並沒有在省內造成一定聲勢,擴大“省硬研會”的知名度。原因何在?我認為有以下幾點未能抓到位(1)賽前宣傳力度不夠,信息知者甚少,(2)基層中間組織薄弱,分層落實欠缺,(3)賽後承諾無法兌現,失信參賽作者。為了扭轉和彌補如上缺憾,建議省硬研會應盡快拿出一套切實可行的方案,籌辦一次最能顯現省硬研會權威和實力的大規模省硬筆書法展,並以此為契機,推動我省硬筆書法的普及、壯大、發展。省硬書展可擬定為兩年一屆,但每屆必須賽出至高權威,這樣做就會吸引更多的硬筆甚至毛筆圈中人加入,從而加強會員陣容。鑒於省硬書展的組織方(省硬研會)基層力量薄弱,可暫時依托各級文聯或者書協(指毛筆書協)來發動組織,征稿送審,並邀請省上知名書家作評委,評審結束後再通過強勢媒體公布獲獎以及分地區入展人員名單。值得注意的是,評審後作品的展出環節往往容易被主辦方忽略,光評選不展出不利於激勵參賽者的熱情。作品能通過某種方式、場所向眾人展現,實際上是一個展賽雙方均能互利互惠的交流平台,它不但會提高參展者的知名度,更有利於變相提升主辦方(組織機構)的地位。最後,如果條件許可,也可編印入展作品集向參展者贈送,若經費問題不能實現,也可以收取一定的成本費以彌補不足。舉辦硬筆書法展的目的旨在激勵全民參與,促進藝術交流,提升協會地位,隻要地位上去了,才能更好的展開各項工作,隻有開展活動,才能積累資本,將我省的硬筆書法事業送入良性健康發展的快車道。
三、培育骨幹,實施精品戰略
湖北硬筆書法在近三十年的發展征程中,伴隨其左右的有一部分無怨無悔的癡迷者,他們自始自終地跋涉著,在這一藝術苗圃裏矻矻以求,最後功成名就,成績斐然。這一顆顆光彩耀眼的星星,令硬壇中人翹首仰望。他們之中不乏創作高手,理論新銳,組織將才,出版專家,他們是湖北硬壇後來者崇拜的偶像,更是傳道授業解惑的好老師。雖然湖北有許許多多的硬壇幹才,具有其它省份無法比擬的得天獨厚之優勢,可由於我省硬筆組織成立太晚,這些硬壇“幹將”們的活動基本上是遊兵散勇式的孤軍奮戰,未形成合力之勢,無力打造湖北硬壇的“航空母艦”。常言道:“眾人拾柴火焰高”、“榜樣的力量無窮大”,湖北硬壇要想出人才,出精品,必須發揮省硬筆書協的“龍頭”作用,組織籠絡這些深藏潛力、分散各地的硬壇中堅,依靠這些硬壇“榜樣”來示範作表率,並采取以點促麵,以地區帶動全省的硬壇發展聯動模式,通過舉辦硬筆創作培訓、硬壇聚會雅集,觀摹互評作品,理論研討切磋等好的傳播途徑,指導當地硬筆書法愛好者,從基本技法入手,逐漸提高藝術審美意識,使其成為一支活躍在當地,能夠起到傳幫帶作用的硬壇骨幹,來逐步實施我省的硬壇精品戰略。目前,我省硬筆精英的力量構成相對比較均衡,這對我省硬壇的全麵齊頭發展奠定了便利條件,以下是我省重點作者分布區域圖:
| | |
武漢地區
| 樊中嶽 | 全國硬筆書法大賽評委、硬筆大字篆書的開創人 |
張 秀 | 硬筆書壇的女中豪傑 | |
李洪川 | 最早成立我國首家鋼筆書院,開創基礎教育新模式的將才 | |
黃岡地區 | 童德昭 | 精於“二王”法帖,不顯山露水的隱者 |
黃石地區
| 夏奇星 | 近年轉攻毛筆且成績顯著,逐漸淡出硬界的俊傑 |
毛 羽 | 早期硬筆書法的骨幹分子 | |
孝感地區
| 柳長忠 | 全國權威硬賽的多次獲獎者 |
陸舍無 | 近年崛起的硬壇新銳 | |
襄樊地區 | 嚴學章 | 湖北書法理論、創作兩棲作者,早期硬壇中人 |
鹹寧地區
| 鄒慕白 | 具有開拓、創業精神的硬壇創作實力高手 |
覃修毅 | 軟硬兼修,且均獲佳績的後起之秀 | |
宜昌地區
| 周德聰 | 極具創作潛力的學者型書家 |
曾慶福 | 從山裏走出來的全國首屆漢字硬筆書賽的獲獎者 | |
王運智 | 最早開展名家批評,以犀利文風聞名硬壇的年輕評論人 | |
十堰地區 | 黃家喜 | 硬筆楷書深受硬壇中人喜愛的大山裏的書法家 |
荊州地區
| 黃文泉 | 獨步硬壇的楷書創作精英,九月書社的創辦人 |
劉賢斌 | 富有理性思考,極度關注書壇走向的理論高產作者 | |
恩施地區 | 洗 心 | 聞名硬壇的組織活動人士,編輯硬筆集(典)數十部 |
我省硬壇重點作者分布區域圖
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到,我省硬壇重點作者分布狀況大到省會鬧市,小到窮鄉僻壤無處不在,全省幾乎所有地市州都有影響一方的yabo22官网
,隻要能充分調動這些人的能力特長優勢,湖北硬筆之花便會在全省大小角落結出豐碩之果,湖北硬壇走向全國,邁進先進強省之林將為期不遠,指日可待也。
作者王運智:湖北省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硬筆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硬筆書法協會學術理論委員會委員、湖北省硬筆書法研究會理事、《書畫產業報》編委會委員、全國首家硬筆書法國際互聯網站---《硬筆書法天地》網站藝術顧問、湖北省枝江市政協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