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雅之美
陳振濂
清雅與文靜是同一種審美類型,隻是在欣賞中,可以從不同的方麵去觀照它們的差異,對清雅之美的感受重在一種韻致的提取,而文靜則是更偏於對形式內斂的把握。如果說後者必然依靠可視的形式客體,則前者似乎更強調欣賞者主體的移情作用。自然,要在這兩者之間強分涇渭看來是很難的,此處隻是就是其中大者論之。
清雅之美更難具體感受到,這是因為它的主觀立場太難把握,完全因人而異的緣故,我在此處提出一個清雅之美的典型——是個不太為人所知的典型,元代書法家李倜的書法。
很少有人會注意到李倜為何許人也。但事實上,他的承魏繼晉的造詣絕不在趙孟頫之下。他一直被人們遺忘著,作品傳世太少是一個不可克服的障礙。目下隻能看到他為陸柬之文賦仟的兩段跋文。正是在這兩段跋文中,我們感受到了真正的清雅之美的風格內涵。
首先是清,它當然不是壯美而是秀美,我們不會稱讚顏真卿的書法是清,盡管他是第一流的大師也罷。李倜書法儒雅動人,舒卷自如,其筆畫間架的處理,並無刻意而是信手拈出、觸處成妙。這種隨意性,正是極完美的技巧與極自然的審美意識的反映。其次是雅,格調高深,不落世俗。搔首弄姿者不屑,故作驚人之筆亦不求,平和寧靜之間盡情揮灑,一切都是從錘煉之至走向虛靜之至,在作品 中,為人所感受到的是鮮明的書卷氣息。我不禁想起了黃山穀對蘇東坡的“學問之氣發於筆墨之間”的評價。從藝術本體角度來看,這樣的評價是似是而非的:書法不在自身的筆墨點染之中尋求表現,卻去尋找什麼學問之氣的“鬱鬱芊芊”,未免有點矯情,不深入揣摩李倜此跋中噴發流露出來的精神意蘊則很難理解書法中學問之氣的評價標準之意義所在的——在書法漫長的曆史進程中,這種精神意蘊顯然是被標有明確的文人士大夫的標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