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書法風格範疇談——“秀逸之美”
發表日期:2006-10-27 01:25:00 來源:不詳 被閱讀[2259]次

秀逸之美
                                             陳振濂


    雄渾美當然不是唯一的美,與它構成鮮明對比的是秀逸美。

    對秀逸美的界定是很難確切:它可以是娟秀、雅逸、恬靜、輕鬆、嫵媚、柔婉、清麗……

    王羲之相對於三代重鼎大器而言,當然是秀逸得可以。在特定的曆史條件、文化環境製約下,人們贈他一個今天看來實在算不得恭維“媚”字,但在當時,它卻是技巧精練、水平高深的標誌。這是一種跨時代的對比。立足於書家自身的對比也有。宋初開拓yabo22官网 蔡襄,有一手堂堂正正毫不怯弱的擘窠大楷。《晝錦堂碑》雖號稱“百納”,但論氣勢卻是宋代極罕見的。它有雄強,但也有秀逸,在顏體之外,他那一手纖悉入微的大王小行書,其一種秀逸的風氣的確是令人拜服,歎為獨步當代的。

    與雄渾相對,趙孟頫的秀逸亦一路世所周知的典型。顏書尚筋骨雄強,趙書取外形飄逸;顏書求線條有強勁的彈力,趙書欲筆道具輕柔的姿態,趙孟頫的書法人稱“殊乏大節不奪之氣”,說他缺點風骨,我以為此論立場太偏,以人論書殊不足取,但其歪打卻正著,指趙缺少內含的筋骨卻是不錯的。與趙孟頫的楷書柔靡相比,倒是他的小楷、行書頗有拂拂仙氣。秀逸而有骨,揮灑自如又點畫精到。若說是舉重若輕,趙字行楷適足以當之。

    秀逸之美自不會出現於上古,瓦缶牖甕時代的草野小民們,想秀逸也秀逸不起來,因此這必然是文明程度提高後的審美現象。但成熟之後帶來的狹窄化,又使得秀逸之美似乎較少回旋的餘地。成熟近於靡侈的文化環境必然使秀逸之美而變質,從清新的格調變向爛熟,但它又是秀逸之美賴以生存的審美基礎。趙孟頫的遊移於柔靡與清新之間,向我們提出了一些極有啟示價值的課題。這種提示,在其他一些書法家身上也不斷出現。

    但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