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理論 > 書論 
關於書法創作現狀的思考 薛夫彬
發表日期:2006-10-27 01:24:00 來源:不詳 被閱讀[2061]次

關於書法創作現狀的思考
薛夫彬


近些年來,書法藝術已從轟轟烈烈的熱潮漸漸轉入深沉與冷靜,初步形成了由量到質的轉化。作為一門傳統藝術,從實踐到理論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我們看到各種規模各種樣式的展覽目不暇接。各個流派各種麵貌的作品競相亮相,不管如何評價它,應該看到這是創作的繁榮。同時我們也看到了各種書法專業報刊、雜誌、叢書、典籍、碑帖、錄相等出版物刊行出版。在理論研究方麵:書法史、書法美學、書法教育、書法評論、書法考證、書法流派、書法欣賞的研究已漸成係列。且日益深入而全麵,取得了空前的研究成果。更令我們欣喜的是,書法已由長期以來處於自生自滅狀態的民間藝術,進入國家的藝術係列,成立了各種書法組織並且走向了大學課堂,成為大學裏的專門學科,應該說這是改革開放以來書法發展的重要標誌。

北京作為首都是新時期書法的發祥地之一,“天安門詩抄書展”最早掀起了書法的熱潮。當年活動頻繁,名家輩出,令全國矚目。但近年來就學術研究、創作水平來講已不在前列。這需要我們冷靜地分析原因,清醒地認識自己和全國書界的形勢,以利我們今後的創作和研究。

全國書法創作現狀:

這是每個書家、愛好者都關心的問題,作為全國評委,經常有人問我對某些作品的看法或關於入選條件是什麼等問題。這裏我們一起對當前書法創作的現狀作一些簡單分析。

概括起來,我認為當前書法創作可以從兩方麵來認識:一是廣度,二是深度。

1. 先談廣度:從全國展、中青展、新人展或各項全國專題展(如:正書展、楹聯展、行草書展、扇麵展)等作品來看,無論是取法借鑒、作品風格、創作觀念、審美取向都呈多元化的局麵。比如取法:既有傳統的典範(二王、歐虞褚顏、蘇黃米蔡等等),也有明清以來追求個性特色的代表(倪元璐、黃道周、張瑞圖、王鐸、傅山、金農、八大等)。其它如碑額磚銘、民間寫經等,一些偏門冷門都被挖掘出來加以借鑒,使人感到耳目一新。但主流仍是對名家名作的深入理解和強化。可見千百年來形成的審美傳統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這其中總的趨勢是注重古人名作的意趣而兼融法度。借鑒多取率意自然之處。但也有作者忽略其技巧的精到,這是主流中值得注意的不足。其表現是楷體作為一大體係,鮮有令人矚目的突破,嚴整精到者也難脫前人窠臼。這固然是書體的局限性和作者的功力修養所製約,但與創作觀

[1] [2] [3] [4] [5] 下一頁